1. 首页 > 油价趋势

1985年原油价格走势-1995年原油价格

1.美国原油产量

2.日元什么时候贬值的?

3.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石油价格飞涨曾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停滞和危机?但为什么近年的石油价格

4.日本从二战到现在的几十年里是如何发展的

5.全球金融危机有哪些?

6.阿帕奇公司的历史沿革

美国原油产量

1985年原油价格走势-1995年原油价格

3.2.1.1 原油总产量

美国是世界现代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经过近150年的勘探和开发,美国本土资源探明程度和采出率均较高。1952年之前,美国的原油年产量还占世界年产量的50%以上,但随着其他国家的产量逐渐增加,美国原油产量在世界产量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降低,到20世纪70年代初,所占比例已降至20%以下。虽然目前美国的油气产量仍排在世界前列,但由于受到国内能源政策影响及资源情况的限制,从20世纪70年代达到产量高峰之后,原油产量开始下降(图3.13)。2004年,美国的原油产量为2.71亿吨,占世界产量的7.54%,累计产量占世界累计产量的19.6%,居世界第三位。

20世纪初期是美国原油生产大发展的时期。沿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到西部的落基山脉,原油生产基地从北向南,从东向西,不断扩展。俄亥俄、印第安纳、堪萨斯、俄克拉何马、得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等州先后进入了产油州的行列。在这期间,原油产量迅猛增加。1901年,美国的原油产量为0.09亿吨,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41%;到1918年,产量已增至0.46亿吨,比1901年增长了4倍,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比例上升到70.69%,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最大产油国;到1926年,美国原油产量已超过1亿吨。

20世纪30年代,由于严重的经济危机,油价一度跌至1美圆以下,美国的原油产量相应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下跌。随着经济危机影响逐步减弱,原油产量重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虽然中间有所波动,但是在达到20世纪70年代的产量高峰之前,美国的原油产量总体上保持着上升的趋势。1940~1970年之间的年均产量增长率约为3.5%。

1970年,美国的原油产量达到4.8亿吨,但在接下来的6年里,原油产量以2.7%的速度递减,到1976年,已降至4.06亿吨。从1977年开始,美国原油的产量出现反弹,这种上升的趋势一直持续到1985年,平均水平维持在4.31亿吨。从1986年开始,美国的原油产量恢复递减的趋势。在1986~1999年间,美国原油产量平均递减率达到2.9%,但是在2000~2004年期间,美国的原油产量递减速度降低,平均递减率仅为0.16%。

图3.13 美国原油年度产量

从美国原油产量的区域构成来看,在1958年之前,美国的原油产量全部来自于本土48州。从1958年起,阿拉斯加开始产油,但是产量并不大,直到1968年,阿拉斯加的产量仅占全美产量的2%,1969年,阿拉斯加的产量超过1000万吨。从1975年起,美国在深水区域,特别是墨西哥湾的深水区域有了巨大发现,深水的产量也逐年增加。从1985年起,美国本土48州的产量逐年下降,阿拉斯加和深水区域的产量在全美原油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04年,美国原油产量为2.71亿吨,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墨西哥湾深水区域和阿拉斯加(图3.14),其中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产量占全美总产量的65%,深水区域产量占18%,阿拉斯加产量占17%。到2004年,美国已累计采出原油260亿吨(图3.15)。

3.2.1.2 非常规原油与EOR 产量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采用EOR方法开采重油(API°<20°,粘度>1000厘泊)。目前的EOR方法中,蒸汽注入法和就地燃烧法处于商业应用阶段开采重油,而蒸汽注入法是最先进、最成熟的提高石油采收率(EOR)的方法。

美国重油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主要包括加利福尼亚州、阿拉斯加州和犹他州,但是由于成本原因,阿拉斯加和犹他州的重油产量不能经济开采,目前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主要的重油产地。在美国,5个大型重油产区的产量占了全国重油产量的70%。这些地区包括:南Belridge地区、Midway Sunset Monarch、Potter地区、雪佛龙公司的Cymric地区和克恩河(Kern River)地区[81]。

1978年,美国的重油产量为129.5万吨,之后重油产量不断攀升。到1986年,重油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2389万吨。近几年,美国的重油产量有所减少,到2004年重油产量为1721万吨,预计2006年美国的重油产量为1502万吨[82]。

图3.14 1949~2004年美国原油产量区域构成

图3.15 美国原油累计产量

从开采方式来看,EOR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主要用于开采重油,1982年重油的产量占所有EOR产量的98.5%。随着EOR技术不断提高,目前美国EOR产量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图3.16)。近几年,重油在EOR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到2004年,重油的产量在所有EOR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降至52%。

图3.16 美国EOR产量与重油产量

日元什么时候贬值的?

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经过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达到世界前列,日本当时采用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日元受到严重低估.日元低估使日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廉价,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对美国及欧洲其它工业国家经济影响较大.

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日本财长、前联邦德国财长、法国财长、英国财长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这就是有名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下跌到200日元附近,跌幅20%。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低到达1美元兑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兑日元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元兑美元升值一倍。 有专家认为,日本经济进入十多年低迷期的罪魁祸首就是“广场协议”。但也有专家认为,日元大幅升值为日本企业走向世界、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扩张提供了良机,也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最终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不应该全部归罪于日元升值。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石油价格飞涨曾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停滞和危机?但为什么近年的石油价格

70-80年代中, 两次石油危机。这一时期, 国际石油市场供需状况开始发生逆转, 石油价格不断攀升升。一方面, 主要石油消费国消费量日益上升, 但由于国内储量有限, 生产很难有较大突破, 从

而造成供不应求, 需要从国际石油市场上进口石油,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已逐步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另一方面, 由于中东主要石油生产国反对美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中东政策, 自1973年开始两次对这些国家采取“ 石油禁运” 政策,从而导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两次大幅度攀升。儿大石油市场的价格都比前一时期明显提高。1973一1979年, 每桶石油价格都提高到10美元以上,1979一1985年进一步提高到接近或超过30美元的水平。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放宽了对能源产业的限制,采取了多项措施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如对乙醇的大力利用和开发。近年来,美国燃料乙醇加速发展,美国乙醇汽油消费总量已超过汽油消费总量的20%,全美玉米产量有12%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加上现有的完备的石油战略体系使得西方国家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不如以前。同时中东也接收到了以前的教训,意识到了石油上涨会迫使主要消费国减少石油的出口。所以说这是双方共赢的一个局面

我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口量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受到国际石油市场的波动和影响。尽管尚未有遭遇大规模的石油危机,但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下高涨的油价与石油紧缺依然对我国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少影响,具体体现为:

1.石油短缺对工业与经济的影响重大

石油作为用途广泛的重要工业和化工原料,其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国家

经济发展异常重要。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工业化阶段,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

经济增长对能源和石油的依赖度明显增加。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费弹

性系数比1991年提高了接近2倍;2003年我国石油消费比重达到22.7%比1991

年高5.6个百分点;2003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35%。严重石油供应短缺一旦发

生,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2.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并可能会形成通货膨胀作为工业社会的基础性燃料与原材料,石油构成了工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价格的上涨伴随着生产成本向消费成本的转移,全社会物价水平就会提高,会加速通货膨胀的形成。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本来就高于其他国家,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将使我国承受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只考虑油价因素,石油价格从30美元涨至60美元,CPI将上涨1.8个百分点,如果考虑我国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调整的不同步,上一次石油价格上涨也需要消化,那么,国内物价的上升或许会更多。

3.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将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的前提下,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将打破

我国原有的贸易平衡。2004年,我国为石油价格上涨多支付了200亿美元,而

当年的贸易顺差总额为320亿美元,如果不考虑为高价石油所支付的更多外汇。

2004年的贸易顺差能够达到520亿美元2003年我国进口石油约9100万吨。而

当年的平均油价每桶29.6美元,即使进口保持1亿吨的水平,我国仅为高油价

支付需要200亿美元。总之,在世界经济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国际原油价格上涨

可能使我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4.改变居民消费结构,抑制居民消费

石油价格越高,产品成本越大,价格也随之提高,这将阻碍原有消费需求的扩大,新的消费需求热点形成也将受阻。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汽车消费,油价升高使得居民购车的意愿受到压抑,许多人担心买得起车,养不起车,因而选择持币观望。高油价也会改变大众的住房消费模式,但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扬,房子和工作地点间的距离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旅游业也因于油价持续上涨带来航空、长途汽车等交通费用的上升而增加成本,进而影响到部分消费者的旅游需求。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石油储备的效益,不仅仅体现在对石油价格的平抑作用上,更应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和生产间接和潜在损失的弥补作用上。

日本从二战到现在的几十年里是如何发展的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憾人心的事件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是什么促成了日本经济的辉煌?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四个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过渡期和稳步成长期。

1.战后复兴期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2.高速成长期(1955~1973年)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 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3.过渡期(1973~1985年)

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 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爆涨了4倍, 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扬。日元升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重因素对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是个沉重打击。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

4.稳步成长期(1985~)

在日本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的同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实力则在相对下降。西方其它工业国要求日本分担其国际义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985年9月,西方7国财长作出了协调外汇市场的决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报告”(前川为当时的日本银行总裁,又任产业结构审议会委员长,该委员会向内阁提交的关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一般称为“前川报告”) 出台,指出: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和发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须调整结构,以缩小贸易顺差。“前川报告”的要点有:①扩大内需;②改变经济结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③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④推进日元的稳定化和国际化;⑤促进对外技术和经济合作。“前川报告”对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居于对日本战后发展史的了解,我们下一步就可以探讨促成日本经济辉煌因素了。各国诸多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研究的学者在考察研究了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后一致认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经营的成功无不与他们建设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它推动日本企业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经营,使企业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旺盛的技术消化能力、局部的改善和调整生产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市场的能力,激励着企业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

另外,日本在二战之后,由于美国首先提出了针对日本的“政治活动禁止法”,实际上就是解散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日本军队提供武器和补给的财团与消除日本人心中皇国神民与军国主义思想,但是他们又以企业集团的形式重新复活起来,所以日本在战后在经济上得到迅速的发展,1980年,日经指数首次突破一万点大关,但是在1989年的时候,泡沫经济出现,裕仁天皇去世,平成天皇继位,史称“平成不景气”,90年代,美国又在经济市场上率先推出了抵制日本的政策,就是日元的货率上升,由原来?USD:160YEN,到现在的1USD:80YEN,就是限制了日本经济的发展,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与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的经济似乎没有受到多大的动摇,但是现在亚洲邻国的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追赶他了,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小批量生产优质产品的时代,所以现在日本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威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战后近五年内就投资668亿美元来对日本自卫队进行武装,日本的自卫队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第三强大的军队。这对于想控制亚洲主导权的日本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条件。

全球金融危机有哪些?

迄今为止,发生了六次重大金融危机。

1.从 1929 年至 1939 年,华尔街股市崩盘,又称“黑色星期五”。全球进入了长达 10年的经济大萧条。人类历史经历了 5000 万人失业、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银行倒闭、生产停滞、百业凋零的黑色大萧条时代。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对经济的刺激,美国股市逐渐恢复生气。

2.从 1973 年至 1975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危机引发了全球的经济危机。为了报复美国支援以色列,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里的阿拉伯国家,由沙特阿拉伯领导,在10月17日决定每个月减低石油产量5%,并威胁彻底禁运。到10月20日,沙特阿拉伯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其他阿拉伯产油国紧接着加入,并且扩大到对荷兰以及其他一些支持以色列的国家禁运,造成了1973年石油危机。原油价格从每桶不到 3 美元的价格飙升至超过 13 美元,促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3.20 世纪 80 年代,拉美债务危机爆发,使拉美经济陷入“失去的十年”和“中等收入陷阱”。1982 年 8 月,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外债,随后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和智利等国也相继发生还债困难。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原油价格大涨,石油输出国获得了巨额美元收入,资产增值保值需求强烈,国际市场美元供给充足。

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美联储货币政策整体宽松,除石油危机期间,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1970年全年平均利率为7.2%,1975年回落至5.8%,低利率环境降低了拉美国家的借贷成本。

伴随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欧、美商业银行加大了对拉美国家的信贷投放。拉美国家经济扩张激进,盲目举债,但外债使用效率低下。一方面,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主要拉美国家在20世纪30~80年代相继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急于实现现代化,实行“高目标,高投资,高速度”的方针。

其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普遍较低,本国资金匮乏,只能依靠国际资本,大举外债。另一方面,外债缺乏良好的规划管理,使用效率低下。

大量外债被用于投资项目周期长、效率低、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差的大型公用事业,并且部分被用于非生产性支出(如弥补国有企业亏损、购置等)。为推进进口替代战略实施,刺激经济快速发展,危机前拉美主要国家长期实行赤字财政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从而成为世界通胀最严重的地区。

1976年阿根廷GDP平减指数增速达到438%,CPI同比达到444%。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叠加政局的不稳定,刺激拉美国家部分企业和私人的资金外流,资金越发短缺,进一步强化了拉美国家举借外债的动机。外债规模持续扩大,短债占比快速攀升,拉高债务风险。从总量来看,20世纪70年代拉美各国外债规模急剧膨胀,外债余额占GDP比例持续爬升。1970年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三国的平均外债余额为63亿美元,而1980年平均外债余额已猛增至523亿美元。第一,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第二,通胀率持续攀高。拉美地区的通胀率居高不下,1990年阿根廷和巴西的C P I增速甚至超过2000%;第三,失业率大幅升高,实际工资水平普遍下降。;第四,经济动荡引发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

4.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崩溃导致了过去十年日本经济的负增长。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美国内部通货膨胀,为了改善自身贸易逆差,美国希望美元贬值,于1985年9月与日、德、法、英四国签订了"广场协议",之后美国贬值,相对于的日元升值,日本完全没看到危机,把大量外汇引进银行,这些钱都流入房地产市场,日本房价迅速飙升,不到一年涨了53%

随着房价的上涨,许多日本人投入炒房事业中,最终演变成日本全民从银行贷款买房,房价被再一次抬高,日本人更加飘了,日本电视台主持人有一档节目中,曾指着东京的地图自豪地说:"东京总底价已超过了美国全土的价格,很快将是美国的两倍!"然而物极必反,很快日本迎来灾难。当日本政府发现问题时,于1990年3月制定了《房地产融资总量规制》,但已经来不及了,等到1990年1月12日,日本股暴跌70%,东京房价暴跌65%,一夜之间许多日本人沦为千万负翁。有经济学家表示:"只有发展实业才能救国,实业才是立国之本,搞那些虚的终究不行!"

5.从 1997 年到 1998 年,美国提高了美元利率,美元升值。其货币与美元挂钩的亚洲国家的出口继续下降,爆发了一场金融危机。危机持续三个阶段。一阶段,泰铢,新加坡元,新台币,韩元相继贬值;二阶段,印尼盾、日元大幅贬值;三阶段,卢布贬值 70%。

6.美国次贷危机, 2007 年 至 2011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然而,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贷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贷危机。

阿帕奇公司的历史沿革

1954年12月6日,杜鲁门·安德森、雷蒙的·普兰克、查尔斯·阿尔诺三人在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珀里斯成立了阿帕奇石油公司。这家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有投资商41家,雇员6人,原始资本250,00美元。

1955年,阿帕奇公司第一口生产井完井,这口井位于俄克拉荷马州的Cushing附近,每天生产7桶油,到了年底公司的产量达到了800桶/日。

1956年,阿帕奇公司是第一家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油、气有限合资公司。

1959年,阿帕奇公司以有限合资公司的身份以商业不动产的形式开始了长达25年的多种投资经营。

1967年,阿帕奇公司在怀俄明州的Power River盆地发现了Recluse油田,开始了新的工业经营生涯。

1969年5月27日,阿帕奇公司的普通股在纽约交易市场开始交易。

1971年,阿帕奇公司首先同阿派科斯古有限公司合并。

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运,使得原油、天然气价格提升,在美国国内的钻井事业蓬勃发展。

1978年,美国联邦政府解除了对天然气的管制,使得在Anadarko盆地的中心位置的阿帕奇公司的价值倍增。

1981年,阿帕奇公司创建了阿帕奇石油总公司,成为国际上第一家主要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国内钻机数超过4,000台,原油价格超过30美元/桶。

1982年,阿帕奇公司收购了陶氏化学公司4.2亿美元的资产(美国)。

1985年,从戴维斯石油公司购买了1.78亿美元的资产(股权)。

1986年,OPEC使得原油充斥了全球的市场,价格从24美元/桶猛跌倒9美元/桶,阿帕奇公司从西方石油公司购买了4.4亿美元的油、气资产,1986年的租税改革方案取消了大多数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的税收受益。

1987年,阿帕奇公司的总部搬迁到了科罗拉多州的丹佛;成立了Nagasco公司,专门来收集和销售在俄克拉荷马州的天然气;成立了阿帕奇国际公司。

1991年,阿帕奇公司的规模扩大了一倍,这是由于从阿莫科石油公司收购了马拉维石油的5.46亿美元的资产,总资产超过了10亿美元。

1992年,公司总部搬迁到了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在公司扩大的资产基地的中心位置。

1993年,公司加强了在墨西哥湾地区的投资,收购了Hall-Houston公司的1.14亿美元的资产;通过同哈德森能源公司合并0.98亿美元的资产,在澳大利亚的西部成立公司的第一家海外经营中心。

1994年,公司收购了德士古公司的5.71亿美元的资产,兼并了在加拿大经营的DEKALB能源公司的2.85亿美元的资产,这时,公司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19亿美元。

1995年,阿帕奇公司在确认了在埃及西部沙漠中的Qarun的开采权后,开始了公司在埃及的原油销售经营。

1996年,阿帕奇公司兼并了凤凰资源公司,成立的公司在埃及是最大的独立经营的承租人经营商;阿帕奇公司在中国的渤海湾(中国的)钻出了一口探井,测试后综合采油量为11,571桶/日。

1997年,阿帕奇公司在埃及签署了12亿美元的长期合同,合同是从1999年开始在埃及的卡尔达(Khalda)拥有开采权生产天然气。阿帕器材中国的渤海C-4井测试后得出原油日产量15,400桶-在中国最大的见油井,同时公司还在波兰建立了经营区,开始初部实施勘探计划的基础工作。

1998年,油价下跌,使稳定的油、气工业不再稳定,阿帕奇公司采取了应对措施,卖掉了不良资产,巩固了公司在商品价格循环低潮期间的增长的资产平衡。

1999年,阿帕奇公司完成了其在加拿大和墨西哥湾收购壳牌公司的14亿美元的资产的历程。商品价格从历史的低点开始回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