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调整策略-油价调整的陷阱有哪些呢
1.驾校报名学车常见的陷阱
2.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什么
3.上世纪八十年代,债务危机是如何摧垮拉美国家的?
4.鸡蛋价格为何“一夜”回到二十年前?
5.油价真的下跌了吗?收益的是谁?
6.常见银行理财产品陷阱有哪些
驾校报名学车常见的陷阱
1.驾校资格陷阱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开展驾驶员培训业务的单位对组织管理、人员管理、教学设备、培训场地、车辆和师资培训条件等都有严格要求。正规驾校应具备当地交通运输部门核准核发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税务部门核发的税务登记证等证件。
2.电荷陷阱
目前受训者的培训成本较前几年有所下降,但低于正常价格的超低成本并不是一件好事。据业内人士介绍,为了抢生源,一些驾校,甚至是老牌驾校,一般都会以明显低于市场价的手段吸引生源,然后通过加汽油费、加班费、公交车费等赚回钱。甚至有的驾校从报价中排除了考试费、交通管理费、结业证书费、证书费等行政性收费。学员参加培训后,就开始接受这些强制性的行政收费,这个时候退学肯定是不利于学员的,所以学员要忍气吞声。
3.现场陷阱
根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操作人员开放条件》要求,驾驶员培训单位应有固定的训练场,训练场训练道路上教练员密度应在10辆/公里以下,训练场应能满足普通机动车驾驶员教练员总数的1/4,既能进行基础训练,又能进行场地式驾驶训练。需要自行车平整场地的面积。大型车场面积不小于750平方米,小型车场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至于那些“野鸡”驾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为了节省场地成本,私自带学员到僻静的道路进行道路驾驶练习是违法的。坂本的空地方就是这样一个“学车热点”。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4、请客和红包陷阱
曾有消费者投诉,部分驾校教练不仅训练时傲慢、苛刻,还要求学员支付按摩、餐费,甚至带学员去自己熟悉的“扎客黑店”吃饭。而以疏浚考官为借口,他们往往收取数百元的“疏浚费”。事实上,这笔钱落入教练的口袋。这种教练一方面是性格问题,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驾校管理的不严谨和不规范。
学车也是商品,关系到消费者的安全。消费者在选择这款产品的时候,一定要睁大眼睛,多问问题,多观察,选择一个真正能给你带来技术和安全的驾校才是硬道理。
5.低报价是馅饼还是陷阱?驾校招生的广告随处可见,无论是设置招生还是网上搜索,无处不在。对于驾校来说,学生人数多就意味着滚动盈利,他们做的广告很有吸引力。比如有些驾校经常说全包费多少,报价极低。所谓的全包费很便宜,大部分都是和其他费用玩花样。最后,总价还是一样。学生们应该警惕低价。是馅饼还是陷阱?
驾校提到的一些全纳费用可能不包括以下费用:电子桩测试设备费、电子路测设备费、教材费、考取驾照费、体检及摄影费等。到时候很可能会再次收取这些费用。当被问及他们时,有人会说:“我说的全包费,是指驾校收取的所有费用,以上费用全部由车辆管理处或基地收取。”所以同学们在报名的时候要多留意驾校项目的报价清单。还有就是所谓的预付款,一般不等于500元。收到钱之后,就是另一回事了。学生经常变得被动。在报名的时候,招生官往往会承诺很多事情。一位学生说:“交钱的时候服务这么热情,交钱之后就没有消息了。
6.没有人接驾校的车载电话。
对于学车的人来说,“关于车”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其中有很多诀窍。报名费已交,交通测试通过。现在是时候进入驾驶学习过程了。我没想到麻烦会随之而来。首先,我要等很多天才能通过考试后练习驾驶。其次,我要提前很多天打电话预约。一些驾校承诺会打电话询问车的情况,但是很难得到车内的电话号码。有的驾校这样耍花招:车电话基本不接,还有专门的车司机和车电话。如果我想得到一辆汽车,我必须支付另一个汽车费用。
7.教练改变了他的方式来筹集更多的钱。
随着油价上涨,相应部门按照国家标准征收燃油费,一些驾校教练也收起了“燃油费”。一名学生正在驾校接受培训。因为考试不及格,教练要求交200元的油费。教练告诉记者:“驾校比较偏僻,以前每个车载学生的往返费用都比较高。现在油价这么高。如果有些学生多次补考,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据主管部门负责人介绍,教练所谓的“燃油费”并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可以收取,主要是因为驾校和学员要在培训前做好约定。如果补考要收燃油费,要提前在协议中写明。很多学生反映,这是驾校教练对补考学生多收费的一种方式。
8.“吃拿卡”成了驾校的潜规则。
在学习者驾驶过程中,个别教练可能会要求学习者“吃拿卡”,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学习者驾驶过程中,教练们聚在一起吃喝,但费用由学习者平均分担。这就是所谓的“学生出钱吃喝”。参加“桩考”课程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每次考试都需要向教练支付200元的福利和费用,并且会在考试中给出提示。如果考试不及格,停课一个月,这叫“考前要交钱”。
专家建议:
1、扎实的学习,良好的服务——拿这个快;
2.服务好,记录差,有固定停车场;
4.驾校的时间安排比较灵活。提前询问乘车方式。最好在夜班练习开车。
5.再者,学费合理,完全透明。最好和学生签订协议。
6.每个驾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宗旨,只要是正规驾校,老师都是合格的;因此,在肯定驾校的设施和环境后,应考虑上述条件。
百万购车补贴
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什么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从而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
中等收入国家的特点有哪些?
中等收入国家的特点包括制造业增长缓慢;产业较为稀缺,可能仅依靠能源或廉价劳动力产品出口,缺乏高科技附加值的产业;投资比例低;国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劳动力市场状况匮乏;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人力成本增加;收入不均,内需不足。
制造业是指机械工业时代利用某种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
制造业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
人力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者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总和。人力成本主要包括: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支出。其中,职工工资总额是人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济停滞是什么?
经济停滞是指回升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甚至出现零增长,而且与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交织在一起。经济停滞,又称为经济滞胀,滞胀会造成通货膨胀的现象,通货膨胀会使物价水平上涨,资产购买力下降,老百姓资产缩水,收入减少,面临失业等问题。
经济停滞的原因:
1、负供给冲击降低了经济生产能力。例如,道油转危机导致油价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导致商品价格上涨,经济放缓。
2、不当的经济政策。比如央行允许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政府对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过度监管。
上世纪八十年代,债务危机是如何摧垮拉美国家的?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国际油价大幅度飙升,美国及欧洲立即陷入滞胀危机,国际资本纷纷寻求大宗商品避险,大宗价格快速走高。
受大宗出口价格刺激,阿根廷经济逆势反弹。
1972年阿根廷经济持续走低,增长率下跌到1.63%。石油危机爆发后,1974年,增长率立即反弹到5.53%。
从二战后到1960年代,在欧美经济全面复兴的带动下,阿根廷大量出口石油、大宗商品,经济持续增长。
进入1970年代,阿根廷还曾经风光一时。两次石油危机,国际油价及大宗价格大涨,阿根廷依靠资源赚得钵满盆满。
走同样路线的还有巴西、墨西哥、苏联,他们都在这两次石油危机中大出风头。其中,石油危机为苏联续命20年,苏联也趁机主动出击,在美苏争霸中打得美国步步退让。
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国家一度成为新兴国家崛起的典范。潘帕斯雄鹰翱翔于世界经济上空,当世界以为南美大陆即将崛起时,债务危机爆发了!
1982年8月12日,墨西哥因外汇储备已降到危险线以下,无法偿还公共外债本息(268.3亿美元),不得不无限期关闭全部汇兑市场,暂停偿付外债。
墨西哥债务违约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继墨西哥后,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智利等拉美国家纷纷宣布终止或推迟偿还外债。其中,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外债负担最为沉重。
拉美国家集体赖账,这是怎么回事?
要知道,在1979年阿根廷的经济增长率高达10.22%,次年也有4.15%,为什么这个国家的经济突然崩盘了呢?
实际上,1970年代后,拉美经济模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已经沦为典型的资源出口型经济。阿根廷的经济波动剧烈,增长走势基本与大宗商品价格相同。
每当石油价格上涨时,经济增长快速,创汇不少;每当油价下跌时,经济立即陷入低迷,外汇储备严重不足。
第一次石油危机缓解后的几年,阿根廷经济陷入低增长,到1978年为-4.51%。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经济增长率立即反弹至10.22%。几年后,国际油价下跌,经济增长率又暴跌至负数。
整个八十年代,阿根廷经济极为糟糕,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国际油价大幅度上涨,再次给阿根廷输血续命。1991年、1992年,这两年经济增长率从负数反弹至12%。
进入21世纪,在2008年之前,国际油价持续上涨,阿根廷经济一度看到复兴的希望,连续五年增长率都在8%以上。
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油价暴跌,阿根廷彻底跌入低增长陷阱。
1982年的拉美债务危机,打破了拉美增长神话,从此阿根廷、墨西哥、巴西反复跌入债务危机、货币危机的泥潭。每一次危机都够这些国家喝一壶,反复的冲击,经济持续低迷,最终走入破产的境地。
拉美国家的遭遇,被认为是跌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事实上,二战后,也只有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拿到发达经济体的入场券。曾经的拉美国家、亚洲四小虎,如今的金砖国家,都尚未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市场上一个流行的说法是,拉美国家掉入了“美元陷阱”。自1982年以来,每当美元进入紧缩周期时,拉美国家及新兴国家就会爆发金融危机。
1982年是货币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紧缩事件。
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为了抗击通货膨胀,大幅度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一度高达22%,外汇市场风声鹤唳,他国货币大幅度贬值,直接造成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
1986年美联储又开启新一轮的紧缩通道,拉美债务危机持续恶化。
1994年美联储再次加息,拉爆墨西哥,引发龙舌兰危机,拉美国家再次遭受冲击。
这轮紧缩行动力度不大,但持续时间长,1997年泰铢难以为继最终崩盘,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2002年前后,美元尚未进入紧缩周期,阿根廷爆发了一次严重的债务危机。随着2003年美元开始加息,阿根廷一直没能走出危机泥淖。
2015年底,美联储再次加息,阿根廷立即爆发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
这场危机,一直持续到今天。
俄罗斯、土耳其、印尼、南非等大部分新兴国家都受到程度不等的冲击。即使美联储在8月份刚刚终结了这轮加息,但潘帕斯上空依然布满阴霾。
于是,很多人将矛头指向美联储。
其实,美联储,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核心问题,在拉美国家自身,尤其是是债务负担。
1982年,拉美国家的外债总额是1970年的14倍,达到3153亿美元。到1986年底,拉美国家债务总额飙升到10350亿美元,债务高度集中,短期贷款、浮动利率贷款及外债比重过大。
为什么拉美国家债务负担如此沉重?外债规模如此巨大?
债务规模与经济结构和储蓄率有关,外债负担与外汇储备直接相关。
受上帝眷顾,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国家都在吃老本,发展资源出口经济,不愿发展制造业,出口创汇依赖于矿产资源及初级产品。
阿根廷的矿产资源及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超过40%,如此依赖资源及初级产品出口,使得阿根廷经济极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冲击。
当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时,出口创汇非常少,经常出现贸易逆差。阿根廷政府及企业不得不向美国借入大量美元外债,以支持进口和维持外汇稳定。
1969年阿根廷财政赤字仅占国内GDP1.2%, 此后不断增加,在1975年达到了10%。墨西哥经济在1975年出现滑坡,政府财政赤字由1971年的1%上升到了1975年的5%。
在六七十年代,美联储长期执行宽松政策,拉美国家容易获得美元信贷。当时华尔街疯狂向拉美国家、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
花旗银行主席沃尔特·里斯顿长期以来一直鼓吹向欠发达国家放贷是安全的:“国家不会破产。”危机爆发后,花旗银行的损失最大。
保罗·沃尔克凶猛加息,是诱发拉美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因为美联储大幅度加息,美元飙升,由于拉美国家缺乏足够的外汇储备,墨西哥比索、阿根廷比索最终崩盘。
墨西哥比索对美元汇率在1984降至1980年的约10%,而阿根廷比索大约仅相当于1980年水平的千分之一。
货币危机爆发后,比索大贬值,外债负担大幅度上升,触发了债务危机。
这就是货币与债务联动的逻辑。
美国联邦政府及美联储也启动了援助方案,以防止拉美债务崩盘传染到本国金融体系。随后几年,布雷迪计划出台,近40个拉美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获得重组。
所以,拉美国家经济表现糟糕,表面上看是美联储加息的问题,深入点看是债务问题,再深入则发现是自身经济结构的问题。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
鸡蛋价格为何“一夜”回到二十年前?
农产品的价格周期性波动早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供需关系导致的“丰收陷阱”,还受到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等因素对农产品“金融属性”的传导。
这段时间,全国农产品市场颇不太平,前有山东红蒜薹价格大幅下降,近有鸡蛋价格跌回二十年之前,引发了广泛关注。
为何农产品价格出现了这么大幅度的下降?
供需关系认为,当供求决定价格的时候,价格就会引导生产,经济学就会出现产量与价格相反的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性供需失衡引发的价格周期性波动在农产品领域最为明显。
但此轮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供需关系失衡。据报道,除季节性因素外,农产品周期性供需失衡以及游资炒作等因素是导致此轮农产品价格变化的重要原因。换言之,包括供需失衡在内,很大程度上都是农产品的“金融属性”(投资属性)所导致的。
此前,人们往往把财富增长和投资理财寄希望于工业或商业的产品上来,如炒房、炒股等,农产品很长时间成了“被资本遗忘的角落”,更多受到自身的供需来调节。但随着上一轮房地产调控,突然冒出来一些“炒蒜团”,紧接着“玉米疯”“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都成了网络间流行的时尚语,一时间,农产品不仅仅具有商品属性,还有了十分明显的“金融属性”。
农产品“庄家式”炒作必然会带来暴涨与暴跌,同时“暴涨”与“暴跌”的价格都引导了供需关系,并直接导致了周期性供需失衡。以鸡蛋为例,2014年和2015年鸡蛋价格持续走高,养殖效益显著,引发蛋鸡养殖热潮,蛋鸡补栏数量骤增,造成鸡蛋产量大幅提高。
当然,期货市场等金融市场也对禽蛋市场价格产生直接影响。东方艾格分析师马文峰认为,近期大连市场禽蛋期货价格巨幅波动,显示出期货市场存在大量资金不断进行多空反复操作,扰动市场,导致中小企业生产受到明显影响。
除了游资炒作等投机性因素外,农产品的“金融属性”还明显受到国际国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等正常因素的影响。例如,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甚至国际油价、期货市场的传导、货币政策等“非农产品因素”也会传导到国内的农产品价格上。
一言以蔽之,农产品的价格周期性波动早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供需关系导致的“丰收陷阱”,还受到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等因素对农产品“金融属性”的传导。
那么,我们要想稳定农产品价格,避免“谷贱伤农”,除了从改善供需入手外,还要着力稳定农产品的“金融属性”:一是完善稳定农产品的金融机制,建立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等金融组织;二是完善大宗农产品的贸易流通机制,以全球的视野来规避农产品的暴涨暴跌;三是打击农产品领域的“炒作”行为,最大限度打击囤货哄抬农产品物价、企图以影响价格波动来获利的不法行为。
最后,套用当下房地产市场调控房价最流行的一句话“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那就是——鸡蛋(泛指各种农产品)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炒”的,应成为稳定农产品价格的指导思想。
油价真的下跌了吗?收益的是谁?
2014年最出乎意料的,莫过于“跌跌不休”的国际油价。仅半年时间,原油价格遭到“腰斩”,从今年6月的每桶115美元跳水至55美元,“三位数”油价的时代似乎已宣告终结。
油价暴跌的背后,是产油国之间的博弈,也是大国之间的经济较量。沙特坚持不减产打响石油价格战,意图打压美国页岩油热潮,美国则有望趁机摆脱对中东的依赖;委内瑞拉、伊朗感受着暴跌的切肤之痛;西方的舆论号角顺势响起,渲染油价将拖垮俄罗斯经济,正如他们在1998年看到的那样。油价的起起伏伏,也记录着国际政治格局动荡的这一年。
俄罗斯:油价暴跌,拿什么对抗西方制裁?
2014年,卢布大幅贬值再次唤起了俄罗斯人对1998年债务违约的记忆。那一年,卢布在几天之内崩盘,迫使俄债务违约。当年GDP下降了2.5%,工业生产下降3%,粮食产量下降2400万吨。
16年后,似曾相识的阴影再次笼罩俄罗斯。今年3月,克里米亚入俄和乌克兰危机掀起西方对俄的制裁战,以逼迫俄罗斯让步。以牙还牙,俄罗斯则“祭出”天然气这张王牌,以“断气”对抗西方的经济封锁。
然而,下半年国际油价暴跌令这张王牌黯然失色。对于严重依赖原料出口的俄罗斯来说,油价的严重缩水等于财路被掐断。油价的下跌直接削减俄罗斯预算收入,造成赤字增加、预算项目无法执行,进而加剧经济下行压力。俄总理梅德韦杰夫承认,“俄罗斯面临陷入深度衰退的风险”。
俄罗斯会重演16年前的经济崩溃吗?答案尚未揭晓,但不少西方媒体已吹响了“制裁胜利”的号角。就连本人都说,现在领导的国家要应对“卢布汇率的崩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俄罗斯的经济形势证明了在克里米亚的做法是错误的。
俄罗斯将今年的油价下跌形容为美国的“陷阱”。俄罗斯前财长库德林直截了当地说,美国正与原油输出国合谋压低油价,以此向俄罗斯施压,是美国的一个阴谋。
面对油价大跌、西方制裁以及资本外逃构成“完美风暴”,俄罗斯如何逃出暴风眼?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石泽说,俄罗斯有很强的承受和回旋能力,经济不会“崩盘”。且俄罗斯拥有大量外汇储备,更能采取有力的反制裁措施。
“俄罗斯经济拥有良好的基础,即便油价跌到40美元也没关系。俄罗斯经济也将克服当前的危机,这需要多久呢?倘若最糟糕的情况,需要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在今年年度记者会上仍信心满满。在油价动荡的2014,俄罗斯掀起了“卢布保卫战”。
欧佩克:为保市场,忍受“割肉”之痛
今年,一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和非OPEC产油国抢夺市场份额的大战已经打响。抛弃了欧佩克通过限产来保持高油价的传统战略,沙特代之以一项新的政策,即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欧佩克的市场份额。
“无论价格是多少,减产都不符合欧佩克成员国的利益。不管油价降到20美元、40美元、50美元还是60美元,都无关紧要。”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阿里·纳伊米说。
在外界看来,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分析师认为,沙特是在向美国页岩油下战书,以求挫败对其市场份额的威胁。观察人士预计,全球油价持续下跌会快速打压美国的页岩油钻探活动,减慢产量增长并有助于支撑油价。
同时,“阴谋论”也在蔓延—沙特把低油价视为对伊朗与俄罗斯施加更多压力的良机。伊、俄两国在叙利亚内战中支持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而阿萨德是沙特的对头。
但无论“阴谋论”是否真实存在,那些以原油出口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国家,已经感受到了低油价的“切肤之痛”。海湾产油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他们有能力在一段时间内经受住冲击。而那些家底薄弱的成员国,就只能咬牙挺住了。
失去高油价的支撑的委内瑞拉,未来高福利和高补贴将遭遇麻烦。现在,委内瑞拉深受通货膨胀、消费品短缺、犯罪率持续上升的困扰,这些直接影响到马杜罗政权。
伊朗一方面饱受国际制裁和货币下跌之苦,另一方面油价走低令收入锐减,5%的GDP就此流失。总统鲁哈尼摩拳擦掌搞经济重建之际,却被国际油价的重挫束缚住了手脚。在伊核谈判的关键时期,失去了高油价的支撑,谈判底气恐怕也减少三分。
不过,今年“”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攻城掠地,却并未引发原油价格动荡。分析师认为,投资者们渐渐意识到,这些都不会给供应构成燃眉之急。从另一方面来看,原油价格的动荡,不再仅仅受地缘冲突的影响,这一次,经济逻辑战胜了国际政治逻辑。
美国:页岩油改变国际政治格局?
1973年,为了打击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欧佩克宣布石油禁运,造成油价暴涨,令美国GDP增长下降了4.7%,直接促使其转变了对中东的外交政策。自那时起,摆脱对中东的石油依赖成为美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经过多年的勘探和开发,美国页岩油如今终能在能源市场上分得一杯羹,也试图跟沙特分庭抗礼。2009年之前还是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的美国,到2020年却有望跃升全球最大产油国。
新能源会令北美洲成为新的中东吗?如果这一猜想成为现实,美国对中东的依赖和影响会下降、美国在防范地球变暖上的兴趣会下降、欧洲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程度也会下降。随着对石油短缺的担心减弱,美国也会开始探寻新的资源外交。
《纽约时报》的文章称,随着美国对中东的能源依赖的降低,华盛顿在当地承担风险和责任的意愿自然也会降低,至少在这个财政拮据的年代,这种意愿就显得更缺乏依据了。
同时,经济快速发展的亚洲,将成为美国与其他产油国的“兵家必争之地”。对于欧佩克而言,东亚和南亚的需求或许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机遇,预计到2035年,产自中东的近90%石油将被吸纳到亚洲。
为此,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也应运而生。美国前任防长帕内塔说,到2020年,将有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这意味着,美国加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未来一旦扼住重要海峡,亚洲的石油运输就会面临危险。
种种利好,已经令美国媒体将能源视为的一项外交“武器”。《纽约时报》的文章甚至断言,二战结束后,“资源短缺”这个理由一直是塑造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的主导力量之一,如今,由于美国油气行业的技术知识和大胆开拓,世界已经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常见银行理财产品陷阱有哪些
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有两种:自有理财产品和代销理财产品。自有理财产品,因为有银行自身信用背书及成熟的团队运作,安全性相对较高;代销产品,是指其他机构与银行合作,将产品放在银行的渠道上进行销售,对于代销产品,银行不负责管理,产品以发行机构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银行理财产品也存在着不少坑,那么我们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要注意哪些坑呢?首先,很多人到银行里面,看了高收益理财产品就购买,这是不对的。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别清楚产品是银行自有还是代销,如果是代销产品,还要搞清具体的发行机构,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户本来是买理财产品的,却变成购买了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了。
再者,即使是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也都不能承诺保本保息,而预期收益率是银行对理财产品最终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评估(一般参考以往该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但是其并不代表产品到期的实际收益率。不少银行的工作人员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喜欢把预期收益率报得很高,而没有进行相应的风险提示。
比如,银行发售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往往与黄金、汇率、国际油价等高风险标的挂钩,虽然预期收益率很高,但实际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实际结算后的情况来看。而结构性理财产品由于收益波动很大,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最忌讳的是遇到了飞单或虚假理财。飞单指的是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出卖不属于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也非银行正规的代销理财产品),从中获得高额的拥金提成。在通常情况下,银行工作人员往往替房地产商销售信托产品。
虚假理财,指的是银行工作人员私刻银行公章,私自制作理财协议,利用银行工作人员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户的资金,发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财产品。这往往是,银行工作人员假冒销售理财产品的名义,通过融资获取大量客户资金,再转手借给别人用于投资,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资成功了,对方还本付息相安无事,如果借款方还不出钱,那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钱很可能打水漂。
为了避免出现购买到非本银行的理财产品,建议大家:①尽量到网银或者手机银行上购买理财产品,以确保理财产品的安全性;②如果在网下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仔细看产品的说明书,弄清楚情况再购买;③到中国理财网查询该产品是否为银行发行的正规理财产品(所有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必须要到这里登记备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