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油价趋势

1932年汽油价格-九七年汽油价格

1.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的历史背景

2.为什么民国开车其实挺难的?一辆车代表什么?

3.美国历史有哪些大事件

4.ZIPPO诞生于哪年

5.美国的发展历史

6.上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是什么样对情况?

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的历史背景

1932年汽油价格-九七年汽油价格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大好河山陷于日军铁蹄之下 。1932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杨柏堡采炭所”等地被途经平顶山村的辽东民众抗日自卫军袭击,日军以平顶山村民没有报告即“通匪”为名,于次日出动守备队和宪兵队包围了平顶山村,将全村三千余名男女老幼驱赶到平顶山下,开始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日军先用机枪扫射,又用重挑一遍,甚至挑出孕妇腹中的婴儿 。最后为了掩盖罪行,用汽油焚尸,放炮崩山,将殉难者的尸骨掩埋于山下,并纵火烧毁了全村八百多间房屋,将平顶山村夷为平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平顶山惨案” 。

1951年3月,为了纪念在1932年“平顶山惨案”中难的同胞,抚顺市人民政府在惨案旧址建立“平顶山殉难同胞纪念碑”,1971年建“平顶山殉难同胞遗骨馆”,馆内陈列有在现场发掘出的殉难同胞遗骨800余具以及部分遗物 。

1988年1月31日,将“平顶山惨案”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原“平顶山殉难同胞遗骨馆”改称“平顶山馆惨案遗址纪念馆” 。“平顶山馆惨案遗址纪念馆“从1973年正式开放以来,已成为向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

为什么民国开车其实挺难的?一辆车代表什么?

在民国时期,汽车是许多名人和富绅最喜欢的玩具。在那个年代,一辆车可以代表富绅名流的身份和地位。

驾照考试分轻型汽车、货运汽车、公共汽车、轻便摩托车四种。

1934年,面对越来越多的汽车,国民政府内政部公布了陆上交通管理规则,这是第一部全国性的交通管理规则,对“驾考”有明确规定。一些要求如下:

1.驾驶证由首都警察局安全科登记,考试合格后发放。

2.申请人年龄18-50周岁,不得患有妨碍驾驶的疾病和精神障碍。

3.驾照有效期一年,一年后必须再考一次才能上路。

4.驾照必须随身携带。

正式考试项目有六项:1。体检;2.交通规则;3.汽车常识;4.这个城市的地理;5.香椿试验;6.路考。其中,除了第一个是由卫生所负责,其余都是由当时的工务局进行检测。考试合格后,发放统一的驾驶证,即驾驶执照。

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驾照制度的国家。早在1893年,法国巴黎就颁布了一项关于车牌、驾照以及驾照获取规则的警察条例。它规定了许多详细的规则,如:汽车牌照必须是统一的金属质地,并悬挂在显眼的地方;汽车必须有“身份证”汽车牌照;车牌必须详细记录车主的个人信息等等。

在现存的历史文物中,中国最早的纸质驾照诞生于民国7年。驾照持有者是北京警视厅的汽车司机。驾驶证上提到了驾考,行驶区域以及持证人的个人信息和照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的第一张驾照还是相当正规合理的。

1927年和1929年,上海分别颁布了司机管理规则和汽车主司机执照章程。在交通管理学院里,列有一张1929年辽宁省公安厅颁发的汽车驾驶证,上面要求驾驶员限速、控制车距、鸣笛、服从交警指挥,而且当时要求驾驶员随身携带驾驶证接受检查。

由于各省市都出台了自己的驾照制度,给跨省管理和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1938年出台了换乘公交各省市持证司机统一执照,其中提到了驾照每年复审两次和吊销驾照的规定。

买辆车

民国时期,车不多。一个主要原因是汽车太贵了,普通人根本买不起。

那时候还没有国产车。一般来说,汽车是进口的。比如福特的T型车,在美国下线后,先漂洋过海到上海,再通过内河水路运到各个城市。估计按照现在的库存标准,当年的车都是库存车。

说到汽车价格,一辆普通的福特T型轿车卖到12000美元,而在1930年,上海人力车夫的平均年收入只有90美元。他们要吃喝133年才能买一辆车。所以民国工薪阶层买车简直是白日做梦!

比如1917年,胡适27岁。作为“海龟”人才,他被蔡元培以月薪280银元的教授身份引进北大。1931年涨到600银元。加上版税和稿酬,胡适一个月能挣1500银元。胡适想买车,但当时的车价没那么容易,所以他的第一辆车是朋友的二手车,但胡适觉得不适合自己的身份开,于是花了很多积蓄买了新车。结果,没过多久就慢慢变成了一个可怜的胡适。

说到油价,1928年,以南京城里的汽油为例,每升15毛大洋,按购买力计算相当于人民币10多元。1932年,同样的汽油涨到每升4分钱,按购买力计算相当于人民币近30元。到1947年12月,“美孚、德士古等公司的汽油涨到每加仑49万元”,相当于每升汽油13万元。当然,这是法币。按照当时的粮食价格,13万元要兑换成1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解放前夕,汽油每升零售价格已经超过100元。

国民党官员陈诚需要一根金条来大修他的福特车。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汽车修理工不得不与军政要员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

所以民国时期汽车修理工的地位相当高:一身白衬衫,优雅的喝咖啡,熟练的使用刀叉品尝高档西餐,这些都来自于他们可观的收入。

当时,有钱人最喜欢的品牌有福特、雪佛兰、别克、林肯、凯迪拉克、奔驰等。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兵还带来了最时尚的威利斯美式军用吉普。那时候,要成为一名机械师,你必须用汽车模型反复练习,定期看幻灯片和教学**,阅读所有的英语教材。这种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

美国历史有哪些大事件

殖民时期以前(1607以前)

在两万多年前,有一批来自亚洲的流浪者,经由北美到中南美洲,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约有2,000万,其中有大约100万人住在现在的加拿大和美国中北部,

其余绝大部分住在现在的墨西哥和美国南部.大约1万年前,又有另一批亚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这是后来的爱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种人大概是维京人,他们是一群喜好冒险的捕渔人,有人认为他们在1,000年前,曾到过北美东海岸.

 殖民时期(1607-1753) 1607年,一个约一百人的殖民团体,

在乞沙比克海滩建立了詹姆士镇,这是英国在北美所建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在以后150年中,陆续涌来了许多的殖民者,定居于沿岸地区,其中大部分来自英国,也有一部分来自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和其他国家.18世纪中叶,13个英国殖民地逐渐形成,他们在英国的最高主权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议会.这13个殖民区因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各地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与观念上的差别.

 独立运动(1754-1783) 18世纪中叶,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与英国之间, 已有了裂痕.殖民地的扩张,

使他们产生某种自觉,自觉到英国的迫害, 而萌生独立的念头.1774年, 来自12州的代表,聚集在费城,

召开所谓第一次大陆会议,希望能寻出一条合理的途径, 与英国和平解决问题,然而英王却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英王, 并接受处分.1775年,

在麻州点燃战火,5月, 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坚定了战争与独立的决心, 并发表有名的独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来打这场仗,

这也是最后致胜的要素.1781年, 美军赢得决定性的胜利,1783年, 美英签定巴黎条约,结束了独立战争. 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使美国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达他们政治观念的机会. 1787年,在费城举行联邦会议, 会中华盛顿被推为主席,他们采取一项原则,

即中央的权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须有审慎的规定和说明, 同时,他们也接受一项事实,

那就是全国性政府必须有税收、铸造货币、调整商业、宣战及缔结条约的权力.此外,

为了防止中央权力过大,而采取孟德斯鸠的均权政治学说,即政府中设置三个平等合作与制衡的部门, 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调和,

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权占控制地位. 向西扩张(1820-1849) 19世纪初期, 数以千计的人,越过阿帕拉契山, 向西移动,有些开拓者,

移居到美国的边界,甚至深入属于墨西哥的领地、以及介于阿拉斯加与加利福尼亚的俄勒冈. 开拓者勇敢、勤奋地向西寻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冲突(1850-1869) 引起内战的原因, 不单是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的问题,还包括了思想上的冲突.

内战暴露了美国的弱点.对这个国家的存在, 作了一番考验.经过了这次考验, 美国才步向一个中央集权化之现代国家的坦途.南北之间,

为奴隶问题而起争执,南方在全国政治上的主要方针, 就在保护和扩大"棉花与奴隶"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是制造业、商业和

金融的中心,这些生产无需依赖奴隶, 这种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冲突都是由来已久的.1860年代初期, 11个南方的州脱离联邦,另组政府,

北方则表示,为了统一将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1861年,内战爆发了, 这场美国人面对面的流血战,打了四年,

南方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留下深深的伤痕. 1865年,北方战胜了, 这项胜利不但显示美国恢复统一,而且, 从此全国各地不再施行奴隶制度.

工业化与改革(1870-1929) 19世纪初期, 美国开始工业化,而内战之后,

则步入成熟阶段.在从内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到50年时间内, 她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机器代替了手工,产品大量增加.

全国性的铁道网,增进了货品流通. 应大众的需要,许多新发明应市了. 银行业提供贷款,促成工商业经营的扩大.

故从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间被称为所谓"进步时期",1914 年,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美国终于被卷入大战漩涡中,并且在世界上尝试扮演新的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0-1959)

经济大恐慌,影响的不只是美国, 世界各国都受到它的打击,经济大恐慌, 使上百万的工人失业,大批的农人被迫放弃耕地,

工厂商店关门,银行倒闭,一片萧条. 1932年,罗斯福当选总统, 他主张政府应拿出行动来结束经济大恐慌,新政府虽然解决了许多的困难,

但美国的经济还是要到二次大战,才苏醒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两国, 关系日趋恶化,分别在军事、政治、经济、宣传各方面,

加紧准备,一如战时, 这种状态,被称为“冷战”. 70年代中期, 经济一度复苏,但到70年代未期, 又出现通货膨胀.1976年,

美国建国200周年,全国举行各项庆祝活动.1981年4月12日, 美国成功地发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将人类又带入另一个太空新纪元.

1985年,里根连任总统, 在日新月异的人类发展史中,美国将展开新的一页. 1964年—1980年的美国历史

主要条目:第一次石油危机和第二次石油危机 美国和苏联的冷战至这段时期仍未停止.其间美国和苏联展开了一连串的太空竞赛,苏联

1969年,美国太空人在月球上竖起国旗

派出了世界首个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而美国则派太空人首次登陆月球.

七十年代越南爆发战争,北越与南越开战,美国为阻止苏联和共产势力扩张,毅然介入越战.其间美军伤亡人数不断增加,最终北越统一了越南,美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1973年10月以色列与中东一系列国家关系恶化,触发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打击对手的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1974年美国还要派发汽油定量配给票.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增长在这段期间就下降了4.7%.

过了数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而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原油日产量锐减,国际油市价格飙升,每桶原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工业国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大概下降了3%.

ZIPPO诞生于哪年

zippo的由来

美国人乔治·布雷斯代(他的绰号"Mr.ZIPPO")是ZIPP0的创始人,就是他创造了代表雄性美感的ZIPPO打火机。

1932年,美国人乔治·布雷斯代,看到一个朋友笨拙地用一个廉价的奥地利产打火机点烟后,为了掩饰那令人尴尬的打火机,耸了耸肩,对他说:"它很实用!"。事后布雷斯代发明了一个设计简单,不受气压或低温影响的打火机。并将其定名为ZIPPO,这是受当时的另一项伟大的发明--拉链(ZIPPER)的启发,以"它管用"为宗旨而定名的。在四年之后,ZIPPO成功的获得美国政府的专利权,并依照它的原始的结构重新设计了灵巧的长方形的外壳,盖面与机身间以铰链连接,并克服了设计上的困难,在火芯周围加上了专为放风设计的带孔防风墙。四十年代初期,ZIPPO成为美国军队的军需品,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士兵很快便喜爱上了它,一打即着及优秀的防风性能在士兵中有口皆碑。实际上,至今为止的65年中,ZIPPO的外形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而将这一专利发展的近乎完美。每一次在大风中打开机盖,点燃火芯的时候,你都会体会到ZIPPO如此独到的防风设计。

ZIPPO防风打火机最初设计时就考虑到:它可以在任何恶劣的天气下和你所需要得时候都让你满意。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硝烟弥漫的二战战场上,在狂风暴雨中,在沙漠里,乃至任何你需要它的地方,你都会感觉到ZIPPO优良的性能。像所有的ZIPPO打火机一样,我们的ZIPPO户外打火机系列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ZIPPOZIPPO坚硬的外壳可以抵御任何物质的碰撞。一名士兵因为ZIPPO挡住子弹而保住性命,而那支ZIPPO却依然好用。ZIPPO可以经得起任何浸泡的考验(即使你的ZIPPO完全被水浸湿,它的火焰也会令你满意)。当你点燃手中的ZIPPO时,它就会一直燃烧下去。因此,即使在寒冷的冬夜,你的手指几乎完全麻木的时候,你也可以用它来点燃那救命的篝火。 ZIPPOZIPPO强劲有力而且安全可靠的火焰得自于它所用的特制的液体燃料(而非丁烷气体)。因此,在任何恶劣的天气下,它都可以被轻松地点燃甚至保持长久不熄。

ZIPPOZIPPO的原则——-绝不画蛇添足。我们从不借助任何"太空时代"的聚合材料和高科技的点火系统。我们的目标是"简单、坚固、实用"---在你需要的任何时候,ZIPPO都可以为你提供安全可靠的火源。0.27英寸厚的镀铬铜制外罩,再加上0.18英寸厚的不锈钢内衬,构成了ZIPPO坚固的外壳;玻璃纤维制成的火芯可以永久地保证燃烧的可靠性;可以使用73000次的燧石轮---无处不体现了ZIPPO的简单、坚固、实用。

ZIPPO巧妙的防风设计令ZIPPO举世闻名。但实际上,ZIPPO的关键性技术在于它的火焰本身。与其他品牌的打火机迥然不同得是,ZIPPO并不是燃气型打火机,它的燃料是一种非常稳定的石油提炼物,由它燃烧产生的火焰不但安全可靠,而且异常洁净,不会产生任何污染。这种液体燃料就停留在隐藏在防风墙里面的玻璃纤维机芯上。实际上,ZIPPO燃烧的方式就像是一盏油灯,这也是为什么ZIPPO具有如此强的防水和抗风的能力的原因。

----ZIPPO的诞生

1932年,乔治.布雷斯代与一个朋友在神侃,那朋友在用一个1美元的奥地利产的打火机点烟。那是一个难看的、拔下铜盖子就可点火的玩艺。布雷斯代受到启发,他买下了这种打火机在美国的分销权,但是销售并没给他带来什么利润。这种打火机用起来麻烦。布雷斯代开始设计好使而又好看的机型.他将奥地利打火机改成方块盒,握在手中很合手。打火机盖用一合叶与机身相连,棉芯周围有个风网。“好使又好看”的打火机诞生了。受当时另一个伟大的发明----拉链启发,布雷斯代决定把他的新打火机起名为ZIPPO。

----ZIPPO打火机

1932年,37岁的乔治。布雷斯代发明了闻名全球的ZIPPO汽油打火机,并创立了ZIPPO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规定ZIPPO所生产的打火机都要投入战场,作为士兵们的军用品,由于当时禁止将铜使用于非军事用途上,ZIPPO只好用材质较差的铁来制造,为了修饰不够美的外表,就把ZIPPO喷上黑漆,并烤成龟裂的花纹,因此,在这段时间,ZIPPO以其黑色裂纹的外壳而闻名,一般人以为这个时期的黑漆去光处理是为了战场上的安全考虑(避免造成反光)。却不知其实是为了隐藏材质的粗糙而采行的特别设计。

五、六十年代随着韩战、越战的爆发,ZIPPO打火机又再度活跃于战场,在越南战争期间约有50万军人拥有ZIPPO打火机,因为ZIPPO挡住子弹而保住性命的救命打火机,或将女友的名字或其它文字刻于ZIPPO打火机,机身作为幸运符用等传奇,也时有所闻。70年代,越战结束,日常生活中打火机的用途更是多样化。音乐会中、演唱会内,打火机代替了烛光,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80年代至今,产品更形多样化,种类方面包括适合优雅女士使用的织细系列,各种充满活力的运动系列,军事迷彩系列,军队徽章系列,战争系列,哈雷系列,影视明星系列,以及仿制品等。本着坚固耐用和永久免费维修的优势,使得只有照明、点火等基本功能的ZIPPO打火机令人有想拥有的欲望,尤其机身表面上不同样式的图案设计,更是吸引不管是否抽烟的人士的喜爱、收藏,尤其打火机机身的高密合度,不小心掉入水中,也不会使机身内沾到任何一滴水,况且外壳坚固硬实,怎样摔也不会影响打火机的使用,所以ZIPPO打火机往往在父传子、子传孙之后还是很好用。由于ZIPPO在美军制作出不少纪念型设计打火机,使它们更深具保存收藏的价值,而爱用ZIPPO打火机的人,也不需花费太多金钱购买,因为价格普遍在1000元台币上下,而ZIPPO的价格高低则决定于表面设计及打火机造型样式的精致与否。

由于价格不高,造型及花样多属阳刚气息的ZIPPO,在美军、国军、军品收藏家、生存游戏玩家、青少年男性朋友、雅痞人士、老士绅等都有ZIPPO的爱用者。

美国的发展历史

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英语: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原为英国殖民地,后因种种因素逐渐兴起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16-18世纪,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相继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块殖民地,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

美国独立后积极进行领土扩展,美国领土逐渐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北部、南部经济沿着不同方向发展。 南北矛盾日益加重。 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最终是北方领导的资产阶级获胜统一全国。?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年美国经济情况仍较平稳。

进入90年代,美国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并带动全球的高科技信息产业,开拓了新一代的产业革命。

自然环境

美国是美洲第二大的国家,领土包括美国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

面积937261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15.8960万平方公里,内陆水域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如果加上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约17万平方公里,河口、港湾、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面积为963万平方公里。

上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是什么样对情况?

美国30年代金融危机与当前金融危机的比较

炼狱般的30年代经济危机

资深的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往往得出一个结论,历史是一部不断重演的影片,许多情节是惊人的相似。在今天面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时,人们的问题是,当今世界是否又会重演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全过程。

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从美国开始的。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美国发生了几次危机,即1900年、1907年和1920至1921年三次危机。随后美国在二十年代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

但从1929年开始,一场美国和西方世界噩梦开始了。1929—1933年的大萧条给美国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在这个持续四年的经济危机中,证券持有人的损失高达260亿美元,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辛劳一生的血汗钱化为乌有。主要的特点是:

一、经济下滑。从29年中期,美国主要产品的产量开始下降,部分工厂开工不足,工人失业现象开始增加,国民收入下降,消费不足,消费指数在经济危机期间逐下降,GDP年年负增长,1929年到1933年的美国GDP分别为:314,285,263,226,222 (亿美元)

二、股市崩溃的波及效应。1929年6月到1933年6月间,美国股市暴跌85%。其中商业银行在其中是受到极大冲击,在股市的崩溃前,银行大部分资产证券资产,流动性不足,而居民在经济不景气之时,急需钱过活,部分小银行开使无法及时应对储户的提现,小银行的危机开始波及到大银行直至整个金融系统,银行面对挤兑只能破产,在此期间关闭的银行达几千家之巨!

三、奇高失业率。在29年到33年GNP下降30%,失业率从4%增长到33%。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由于银行破产,美国百姓一生积蓄变为零,再加上失业,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四、投资不足。净投资是负增长,也就是投资年年下降。不仅如此,还表现为原有投资结束,如工厂关闭,机器闲置,原料堆放在仓库老化,发霉,等等。

这是对上个世纪30年代所谓经济大萧条的一般概述,实际上情况相当悲惨。因此当我看到格林斯潘说目前的经济危机是一百多年来最严重的危机,心中确实有一种不祥的感觉。如果人们看到发生在二十年代的经济危机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就会对格林斯潘的话有一个新的理解了。

在“大萧条”中,美国企业破产l09371家,私营公司纯利润从1929年的84亿美元降为1932年的34亿美元。1931年美国工业生产总指数比1929 年下降了53.8%。重工业生产的缩减尤为严重,作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标志的钢铁、汽车和建筑等行业的衰退更是明显。

1933年初,前总统柯立芝在前4天还在哀叹:“举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连一向处世乐观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眼见马里兰银行倒闭时也惊呼道,“不知这座用纸板搭的房子会不会倒塌?”

由于工、农、商业萎缩,到1933年3月,美国完全失业工人达1700万,半失业者不计其数。农民的现金收入从每年162美元下降到48美元,约有101.93万农民破产,沦为佃农、分成制农民和雇农,许多中产阶级也纷纷破产。

危机期间,一方面生产过剩,消费紧缩,导致商品积压;另一方面普通美国人却缺衣少食,生活日益贫困。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

由于人们普遍对未来缺乏信心,导致社会道德进一步沦丧,盗窃、斗殴、凶杀案件层出不穷。当时胡佛总统曾经要求喜剧演员通过给人们以欢笑减轻大家的心理压力,但结果却是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大批取笑他的笑话。比如,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种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被叫做“胡佛毯”。纽约大街流行这样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的人无法维持生计(1100万户农村人口未计在内),流浪人口达200万,仅纽约一地1931年一年中记录在案的倒毙街头的案件就有2000余起。这一时期出生的儿童身材矮小,后来被称作“萧条的一代”。全美有 33万儿童失学,女孩子为了养家糊口冒着怀孕的危险以10美分一次的价格到街上拉客。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当美国参加二战需要补充大量兵员时,因体质不合格遭淘汰的达40%!

罗斯福就职之日,胡佛送给新政府一句话,“我们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无能为力了。”

这场持续4年之久的“大萧条”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在1932年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第一页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伟大、古老、一直是成功的社会的成员们正在自问:西方生命及其成长的长期历程,是不是在他们的时代很可能将到终点?”

我觉得值得研究的是在面对“大萧条”时,西方各国采取的不同的应对策略及其后果。归纳起来西方是两大应对策略。

美国实行了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政府控制可政府投资对付经济危机。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

而以德国为首的一部分西方国家则策划通过战争脱困。德国当时GDP是世界第一,生产能力在经济危机中过剩。这时德、日、美、英、法等国都出现了法西斯组织。德国纳粹党在的策划下夺取了政权。德国法西斯的口号就是“为雅利安人争取国际空间”。日本也发生了多次军人政变,最终建立了军部法西斯统治。德、日两国再加上“大萧条”前不久登台的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将世界引入了战争的边缘。

英法这些老奸巨猾的西方国家则采取损人不利己的“绥靖”政策,力图把祸水东引,挑动前苏联与德国的战争,企图在前苏联与德国等法西斯国家的搏斗中实现自己脱困的目标。

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这样爆发了。当然最后的结果是美国通过二战脱困,而英法这些国家没玩好。

如果我们对照一下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全过程,就会发现现在的格局同那个时期非常相似,只不过参与的角色有些变化,但剧本还是一样的。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发展,现在美国的房地产业和汽车业已经陷入危机,就剩下钢铁业了。恐怕美国将会熟门熟路地再实行一次“新政”。

欧洲这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历史的、文化的种种因素决定,恐怕又会实行“祸水东引”的策略,只不过对象换了,这次运作的目标很可能是中国和印度。

因为这次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规模实在太大,一般的小国家积累的财富不足以填补西方世界经济巨大的窟窿。只有中国积累的财富才够用。所以,掠夺中国的财富到自己的口袋里才能脱困,应该是西方国家的一个既定目标。

如何中国的财富掠夺到手呢?我认为中国绝对不会自己送上门去的,那么西方国家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挑起战争。人家直接抢了。

但中国的体量太大了,给中国树立一个不中用的敌人解决不了问题。像日本、南朝鲜和越南是绝对不会为西方火中取栗的。这些国家是真刀真枪跟中国玩过,挑衅可以,真练不敢。

于是,印度被选中了。印度有大国梦,有庞大的人口,人口密度相当大,并且对中国有领土野心,恐怕也有争夺生存空间的冲动吧。所以,印度对西方是个理想的卒子,也够资格做中国的敌人。最近,《印度时报》就公然叫嚣说,印度必须加强军事备战,提升印度陆空军攻击能力,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印度完全有能力同时击败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联合“侵略”。

西方也没闲着,美国在中国周边设立了十个重要的军事基地,已经完全把中国包围了。可以想见,一旦中印大战打的两败俱伤时,这些军事基地就会起作用。

总之,柴火已经堆好了,就看谁点火了。

所以,如果问,当今世界是否又会重演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全过程?答案是,很有可能,中华民族真的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年经济危机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欧洲是这次战争的主战场,英、德、法、俄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霸权互相拼厮杀,元气大伤,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就连当时头号投资大国英国也欠美国41亿美元的债款。美国已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债权国和国际金融中心,同时,美国也从战前的工业大国之一跃为资本主义世界名列首位的经济大国。

1920-1921年的经济危机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其中尤以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引人瞩目。美国的经济高涨虽然在1924年和1927年被局部的中间性危机中断过,但到了192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比1920年提高了53%,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了3.8%,工人的实际工资也有所增长。这一时期,共和党政府执行的经济政策对垄断资本家十分有利,工商企业的税负很轻,对垄断组织的发展不加限制,反托拉斯法实际上已不执行。这些政策,刺激了技术发明和新兴工业的发展。20年代是美国汽车工业大发展的时期,1919年美国的汽车产量已达150多万辆,到1929年猛增到将近540万辆,平均每六人就有一辆汽车,汽车制造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业部门,它的发展也推动了钢铁、橡胶、石油和玻璃等行业的发展,当时的钢和生铁的产量分别达到5700万吨和4300万吨,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他如电气业、建筑业、化学工业和公用事业等部门也发展得十分迅速。家用电气产品总值在1921年还只有1060万美元,到1929年已增至4.16亿美元。在战争期间,民用建筑几乎停止,住房十分紧张,房租高昂;战后大兴土木,每年建筑费用均超过70亿美元,1926年的建筑费用甚至高达110亿美元。从1919至1929年,汽油产量也从8600万桶激增至4.39亿桶。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其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38%提高到1929年的48.5%,其国民收入也由1921年的594亿美元增为1929年的878亿美元。1929年,美国拥有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占当时世界黄金储备总额90亿美元的一半以上。

生产的高涨刺激了其信用的膨胀。从1923-1929年,美国有价证券的发行额达490亿美元,仅在1928和1929年间,就发行有价证券180亿美元。证券交易所疯狂的、规模空前的投资使证券价格不断上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券平均价格1923年初不过98美元,1929年初涨到306美元,1929年9月达到了最高峰,涨到365美元。

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1900-1934年的市场表现

当时购买证券只需要支付10%的保证金,参与证券投机的人都靠借款来购买大量的证券,2∕3的证券交易是靠银行贷款进行的。证券市场投机犹如一股潮流,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和报纸上的议论资料。证券的投机狂热助长了繁荣的幻景。

在投机活动上,堪与证券市场等量齐观的还有狂热的房地产投机活动。在这种活动的刺激下,房屋的建造量不断增加,这对於钢铁、木材、采矿等基本建设有关的工业部门也起到了刺激作用。

在这狂热的年代里,舆论大肆宣扬『永久繁荣』和『美国例外论』,似乎美国已超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之外,再也不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了。就连胡佛在其1929年4月的就职演说中,也高唱要消灭贫困。

工业的『合理化』运动和汽车、奢侈品等新工业的扩张,还使得整个『繁荣』时期中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趋势加强,中小企业和独立的小生产者、小商人普遍遭到被淘汰和被兼并的命运。在1927年,美国全国公司中的千分之二的公司占有全国公司总收益的近70%,其馀99.8%的公司只分得剩下的一部分利润。

由此可见,美国以至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犹如被吹得过大的气球,随时有一触即爆的危险。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危机终於爆发了。

危机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爆发。美国工业生产在1929年6月达到最高峰,10月间工业生产指数开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渐衰落下去。10月20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破产,特别是23日、28日和29日连续发生大破产,有价证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惊恐不定的几天内,第一流有价证券的行市竟下跌了40-60%。不少证券持有人迅即破产,茅盾在其小说《子夜》中所描述的资本家跳楼自杀的事情在美国频频发生。

证券交易所破产的浪涛波及到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的交易所也相继破产。1929年秋季证券交易所的破产是其生产过剩危机加深的信号。此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持续下降,商业继续萎缩,失业不断增加。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才开始从危机转为萧条。

1929-1933年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机。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是之前历次危机所从未有过的,国际贸易额的实际贸易量也出现历史上第一次的下降。不仅生产下降的幅度惊人,而且,其延续时间也异常持久。在以前的危机中,生产下降的延续时间不过几个月,而这次却是几十个月。以美国为例,由危机时的最低点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所需的时间,煤、生铁、钢等都长达四十多个月。因此,1929-1933年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危机的极度深刻性和其空前持久性结合在一起,使这一次危机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它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幅倒退,使整整几十年生产力的发展成就付之东流。『一战』前的各次危机通常使生产水平倒退一二年,倒退四年或四年以上的情况极少。而1929-1933年的危机却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水平大约后退到1908-1909年。其中美国退到1905-1906年,德国退到1896年,英国退到1897年。

这次危机不仅限於生产和商业范围,而且也扩展到银行信用系统,以及外汇和债务等领域。生产过剩危机中商品价格下跌,使工业资本家、手工业者、农民等债务人难以支持,从而使许多公司和企业主遭到破产。美国、德国和法国有几万个股份公司因此倒闭。不仅资本家破产,而且实际上某些资产阶级国家也破产了。

1931年9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宣布英镑贬值,震动了世界各国。英联邦以及许多同英镑联系的欧洲国家的金本位制都跟著垮台了。1933年3月间,资本主义世界信用、货币制度崩溃的浪潮袭击了美国。美国银行倒闭之风更加剧烈。到1933年,美国银行共倒闭11730家,企业倒闭252000家。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其就职之日,不得不宣布银行『休假』,随即关闭纽约金融中心,并放弃了金本位制。

1929-1933年空前深刻和空前剧烈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宣告了主张『放任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失灵。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单靠本身内在的力量已经不容易从危机中爬出来了。於是,鼓吹通过加强『国家乾预』来刺激经济和保持『充分就业』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企图利用加强『国家乾预』经济的人为措施来克服危机,消除失业和防止革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