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今日价格

雪佛龙油价下跌了吗-雪佛龙今天行情

1.石油七姐妹的六巨头

2.突发!美联储发声美股“崩了”:大跌500点!业绩爆了:拼多多一夜暴涨750亿

3.美国原油产量

石油七姐妹的六巨头

雪佛龙油价下跌了吗-雪佛龙今天行情

从1981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于大国际石油公司来说是动荡的岁月,是调整结构、资产重组的年代。

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

“难过的年月”——“七姐妹”变为“六姐妹”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了重要变化——石油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70年代油价的大幅度上升,对石油消费产生了抑制作用;高油价刺激了世界各地的勘探和开采,欧洲北海和美国阿拉斯加的石油生产逐步进入高峰期,非欧佩克国家的产量上升较快,进入80年代,世界形成石油供大于求的局面,油价趋于疲软。1981年3月,油价由每桶43美元高峰下落到29美元。石油公司的销售额下降,利润也随之减少。同时,成本却在上升。国际石油公司加工的原油大部分来自市场供应,往日租借地上低成本开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70年代得以接替原油供应的阿拉斯加和北海的原油,生产成本要高得多。

总之,对于国际石油公司来说,80年代前期是难过的年月,从1980年到1985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储量变化不大,原油供应量下降37%,原油加工量减少25%,石油产品销售量下降12%,利润减少达44%。

在这种情况下,七巨头纷纷调整经营战略,采取紧缩措施。海湾石油公司做出决策,放弃国外业务,将业务范围收缩回美国本土。1982-1984年,它把在欧洲这个大市场的下游业务——包括炼油厂、加油站统统出售。雪佛龙1983年宣布放弃在西欧的下游业务,以加强在美国的业务。埃克森与美孚出售了它们在70年代下半期现金购入的大量非油业务,停止在加拿大的大规模油砂开发项目和美国科罗拉多的页岩油开发项目。

各公司普遍压缩炼油能力,关停低效高耗的小炼油厂和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1985年与1980年相比,“七姐妹”中的五家美国公司的炼油总能力减少了27%,从平均每日1605万桶(219.86万吨)减少到1175万桶(160.96万吨)。

与此同时,全球形成了石油公司兼并重组的热潮。首先是美国壳牌石油公司(Shell Oil)以36.5亿美元并购了美国的贝尔里奇公司。接着,德士古兼并了盖蒂;美孚兼并苏必利尔;英荷壳牌把美国壳牌变成了全资子公司;雪佛龙兼并了海湾,使“七姐妹”成了“六姐妹”。

1986-2002年

三次石油价格暴跌与超级六巨头的最终形成

1986-1998年的13年,世界发生了三次石油价格暴跌,所有石油公司都深受其害。这三次油价暴跌对石油工业和石油巨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1998年的价格暴跌,更是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石油公司的兼并与重组浪潮,促使超级六巨头最终形成。

(1)1986年石油价格暴跌及其影响

1986年,世界发生了欧佩克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油价战。发起者是欧佩克中的沙特阿拉伯等主要产油国。原因是1982-1985年,为了稳定世界石油市场供应,欧佩克一直采取限产保价的政策,而非欧佩克国家却一直在拼命生产,结果是欧佩克国家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沙特阿拉伯为维护欧佩克的利益,在限产保价的政策框架下一直充当机动产油国,其石油产量从1981年的980万桶/日降至1985年的318万桶/日,而欧佩克其他成员国却不严格执行限产纪律,超配额生产,导致沙特遭受很大损失。1985年7月,沙特宣布不再充当机动产油国,同年12月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决定放弃限产保价政策,转而采取捍卫市场份额的政策。由此,产油国之间开展了油价战,1986年7月阿拉伯轻油的现货平均价从1985年12月的26.92美元/桶跌至8.63美元/桶。油价暴跌使欧佩克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七大公司(美国的阿莫科取代海湾石油公司)1986年上游利润比1985年猛降51.9%,营业利润下降13.1%。

这次油价暴跌并非是世界消费萎缩引起,而是严重供大于求引起的。因此,当欧佩克决定从1987年1月1日起恢复限产保价政策,并确定欧佩克的参考油价为18美元/桶以后,油价就开始逐步回升了。

(2)1991-1993年的经济衰退、油价大跌及其影响

1991年1月,世界发生了经济衰退。当年世界GDP增长率降为2.2%,其中工业国的GDP增长率仅为0.3%。世界石油消费停滞在31.35亿吨的水平上。1992年成为国际石油公司营业额状况空前恶化的一年。石油需求大幅度下降,而全球石油生产能力却一直在增加,油价呈频繁波动的状况。

同1991年相比,1992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利润下降18.8%,不仅是上游,而且下游连同化工,都陷入不景气。1992年埃克森的利润从上年的56亿美元降到48亿美元,下降14.8%;美孚从19.2亿美元降到8.6亿美元,下降55.2%;德士古从13亿美元降到7亿美元,减少45%;壳牌从1990年的66亿美元降到44亿美元;BP则出现几十年来未有的艰难局面,从赢利8亿美元变成亏损4.6亿美元,导致上任不久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霍顿引咎辞职。六大巨头中,唯有雪佛龙一枝独秀,1992年的利润为22.1亿美元,比上年的15.6亿美元增长20.9%,而且保持了大石油公司中投资回报率最高(15%)的地位,原因是它在1992年初及时分析了形势,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对策。

1993年,世界GDP比上年实际增长2.9%,其中工业国增长1.8%,增长率均低于上年。由于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继续增加产量,1993年国际油价大幅度下降,美国WTI原油价格最低跌到14.06美元/桶。与1992年同品种现货平均价格相比,WTI下跌10.3%,鹿特丹成品油下跌8.3%,新加坡成品油下跌6.9%。尽管原油和成品油价格都下跌,但原油价格下跌幅度更大,炼厂原油成本下降幅度相应较大,因此,对于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来说,下游净收入带动了总体净收入的增加。

(3)1998年石油价格暴跌及其影响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韩国、日本,1998年进一步扩大到俄罗斯、拉美乃至美国和欧洲,世界经济情况迅速恶化。而此时欧佩克做出错误判断,于1997年11月决定把生产限额提高200万桶/日(1亿吨/年)。供过于求的局面使得油价又一次大幅度下降。尽管1998年欧佩克联合非欧佩克产油国共同减产,但仍未能扭转油价的暴跌。全年WTI平均现货价格跌至14.39美元/桶,低点跌至10.76美元/桶,剔除物价因素,已跌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水平。

这次油价大跌,在石油业界引起了大震动。为应对这种形势,各大石油公司采取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实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例如,1996年,壳牌会同阿莫科,把它们在美国西南部帕尔缅(二迭系)盆地的油田资产合并,组成阿尔多拉能源公司,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BP与美孚合并它们在欧洲的下游业务,覆盖欧洲43个国家,资产达50多亿美元,销售额近2亿美元。其中70%股权属于BP,两家的燃料油业务由BP经营,用BP品牌;30%股份属于美孚,经营两家的润滑油业务,用美孚商标。德士古、Star与美国壳牌公司组成美国最大的下游联合公司,资产超过100亿美元。大陆石油公司与菲利普斯公司联合它们在美国的炼油、销售和储运业务,成为美国第六大炼油商,炼油能力达到3850万吨/年,加油站有12000家。壳牌与埃克森合并它们在全球的添加剂业务,成为世界第三大添加剂供应商,市场份额达25%。

另一种方式是公司兼并。这一次的兼并风潮超过了国界,跨越了大西洋,而且显然欧洲资本居优势地位。例如,1998年,BP兼并了美国的阿莫科,又于1999年兼并了美国另一家大独立石油公司、世界500强之一的阿科。1998年12月,美国最大两家石油公司、原“七姐妹”中的埃克森同美孚合并成埃克森美孚公司。同年,法国道达尔先后合并比利时的菲纳和本国的姐妹公司埃尔夫。2000年,原“七姐妹”中的两姐妹、美国的雪佛龙同德士古合并,组成新的雪佛龙公司。2002年,美国的两大独立石油公司大陆石油公司(1996年脱离杜邦公司)同菲利普斯合并组成康菲公司。

这样,2003年世界石油工业形成了新格局。按销售收入计,埃克森美孚、BP、壳牌三家都超过2000亿美元,分别达到2370、2326、2689亿美元;雪佛龙、道达尔、康菲三家超过1000亿美元,分别是1200亿美元、1182亿美元、1051亿美元。这六家国际石油公司被称为六个“超级石油巨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前的“石油七姐妹”中,美国占5家,欧洲占2家。六大超级巨头中,美国、欧洲各3家,与“七姐妹”时期相比,欧洲资本的地位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

突发!美联储发声美股“崩了”:大跌500点!业绩爆了:拼多多一夜暴涨750亿

美东时间11月28日周一,多位美联储官员齐发声放鹰,美股单边下行,道指跌近500点。

中概股逆势顽强上涨。财报亮眼的电商巨头拼多多涨超12%至一年内新高,一夜市值飙升超750亿(约105亿美元)。

国际油价一度跌超3%后转涨,但美股石油股仍集体大跌,巴菲特“爱股”西方石油盘中一度跌超5%。

多位美联储官员放鹰

道指下挫近500点

美东时间11月28日周一,多位美联储官员密集讲话,发表鹰派言论,市场对美联储收紧政策以及鲍威尔讲话有了新的顾虑,美股整日呈单边下行,三大指数集体收跌且均跌超1%。

截至收盘,道琼斯指数跌1.45%,跌497.57点,报33849.46点;标普500指数跌1.54%,报3963.94点;纳斯达克指数跌1.58%,报11049.50点。

根据数据,日内,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发表讲话称,目前通胀仍然太高,还需要时间才能降低通胀,而进一步加息将有助于恢复经济平衡。他表示,预计美联储将需要进一步加息,且需要将限制性政策保持到2023年,可以看到2024年降低名义利率的路径。

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则表示,美联储应该在未来几个月继续提高基准利率,市场可能低估了美联储不得不采取更激进措施的可能性。他认为,美联储需要加息至5.0%-7.0%利率区间的低端。至于下月的利率决定,布拉德预测最有可能是加息50个基点。

市场情绪开始有了新的顾虑。高盛的一组策略师表示,到2023年,投资者应继续保持防御性头寸,因为实际收益率可能上升和增长不确定性挥之不去会带来更多阻力。

万得消息,CrossmarkGlobalInvestments首席市场策略师维多利亚·费尔南德斯(VictoriaFernandez)表示,投资者将关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周三(30日)的讲话。但她表示,他们可能会在某一点上感到惊讶。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将于周四和周五分别发布两份重磅的数据报告——PCE物价指数和非农就业报告。市场观察人士预计,随着投资者消化本周晚些时候将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市场将出现更多波动。

中概股顽强上涨

拼多多市值一夜飙涨超750亿

大盘下挫,中概股却顽强上涨。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2.83%。

电商巨头拼多多涨12.6%,至一年新高。盘前公布的财报显示,其三季度财报大超市场预期,且净利润同比大增546%。

其他热门中概股普涨,携程网涨超8%,腾讯音乐涨7.61%,好未来涨5.29%,网易涨2%,百度、理想汽车涨1.37%,京东涨0.87%,阿里巴巴涨0.50%。

大型科技股普跌

科技股多数下跌,苹果跌2.63%,谷歌跌1.45%,脸书跌2.36%,微软跌2.32%,特斯拉微涨0.03%,亚马逊涨0.58%。

消息面上,据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称,特斯拉正开发Model3改进版,旨在削减成本并提高这款车型的吸引力。据悉,重新设计的计划将以“高地”(Highland)为代号,重点包括减少Model3内部组件的数量和复杂性,同时关注显示屏等买家重视的功能。此外,改造还可能涉及Model3的外观和动力系统性能。知情人士称,特斯拉上海工厂将在2023年第三季度投产重新设计的Model3,加州弗里蒙特工厂的情况则尚不清楚。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称,联邦贸易委员会和美国七个州针对宣传Pixel4智能手机的欺骗性广告起诉谷歌和大众媒体公司iheartmedia,州判决要求谷歌和iheartmedia支付940万美元的罚款。

OPEC+将减产?国际油价一度跌超3%后转涨

石油股却遭重挫

美东时间11月28日周一,美油WTI在美股盘初一度跌3.5%,刷新去年12月下旬以来最低,但美股午盘后止跌转涨,一度涨2%,并上破77美元。截至收盘,WTI1月原油期货收涨0.96美元,涨幅1.26%,报77.24美元/桶。目前位于76.68美元/桶附近。

国际布伦特1月期货一度跌超3美元或跌3.6%,美股尾盘跌幅收窄至0.5%,重回83美元。截至收盘,布伦特1月原油期货收跌0.44美元,跌幅0.52%,报83.19美元/桶。目前位于82.58美元/桶附近。

消息面上,引起此次油价由跌转涨的原因是,盘中传来最新消息称,OPEC+或在12月4日产油决策会议上“严肃探讨”进一步减产以支撑油价。OPEC+10月曾同意大幅减产200万桶/日并维持至2023年。

美股石油股齐重挫,雪佛龙跌超5%,埃克森美孚、马拉松石油跌超3%,巴菲特爱股西方石油一度跌超5%,收跌超2%。

美国原油产量

3.2.1.1 原油总产量

美国是世界现代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经过近150年的勘探和开发,美国本土资源探明程度和采出率均较高。1952年之前,美国的原油年产量还占世界年产量的50%以上,但随着其他国家的产量逐渐增加,美国原油产量在世界产量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降低,到20世纪70年代初,所占比例已降至20%以下。虽然目前美国的油气产量仍排在世界前列,但由于受到国内能源政策影响及资源情况的限制,从20世纪70年代达到产量高峰之后,原油产量开始下降(图3.13)。2004年,美国的原油产量为2.71亿吨,占世界产量的7.54%,累计产量占世界累计产量的19.6%,居世界第三位。

20世纪初期是美国原油生产大发展的时期。沿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到西部的落基山脉,原油生产基地从北向南,从东向西,不断扩展。俄亥俄、印第安纳、堪萨斯、俄克拉何马、得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等州先后进入了产油州的行列。在这期间,原油产量迅猛增加。1901年,美国的原油产量为0.09亿吨,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41%;到1918年,产量已增至0.46亿吨,比1901年增长了4倍,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比例上升到70.69%,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最大产油国;到1926年,美国原油产量已超过1亿吨。

20世纪30年代,由于严重的经济危机,油价一度跌至1美圆以下,美国的原油产量相应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下跌。随着经济危机影响逐步减弱,原油产量重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虽然中间有所波动,但是在达到20世纪70年代的产量高峰之前,美国的原油产量总体上保持着上升的趋势。1940~1970年之间的年均产量增长率约为3.5%。

1970年,美国的原油产量达到4.8亿吨,但在接下来的6年里,原油产量以2.7%的速度递减,到1976年,已降至4.06亿吨。从1977年开始,美国原油的产量出现反弹,这种上升的趋势一直持续到1985年,平均水平维持在4.31亿吨。从1986年开始,美国的原油产量恢复递减的趋势。在1986~1999年间,美国原油产量平均递减率达到2.9%,但是在2000~2004年期间,美国的原油产量递减速度降低,平均递减率仅为0.16%。

图3.13 美国原油年度产量

从美国原油产量的区域构成来看,在1958年之前,美国的原油产量全部来自于本土48州。从1958年起,阿拉斯加开始产油,但是产量并不大,直到1968年,阿拉斯加的产量仅占全美产量的2%,1969年,阿拉斯加的产量超过1000万吨。从1975年起,美国在深水区域,特别是墨西哥湾的深水区域有了巨大发现,深水的产量也逐年增加。从1985年起,美国本土48州的产量逐年下降,阿拉斯加和深水区域的产量在全美原油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04年,美国原油产量为2.71亿吨,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墨西哥湾深水区域和阿拉斯加(图3.14),其中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产量占全美总产量的65%,深水区域产量占18%,阿拉斯加产量占17%。到2004年,美国已累计采出原油260亿吨(图3.15)。

3.2.1.2 非常规原油与EOR 产量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采用EOR方法开采重油(API°<20°,粘度>1000厘泊)。目前的EOR方法中,蒸汽注入法和就地燃烧法处于商业应用阶段开采重油,而蒸汽注入法是最先进、最成熟的提高石油采收率(EOR)的方法。

美国重油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主要包括加利福尼亚州、阿拉斯加州和犹他州,但是由于成本原因,阿拉斯加和犹他州的重油产量不能经济开采,目前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主要的重油产地。在美国,5个大型重油产区的产量占了全国重油产量的70%。这些地区包括:南Belridge地区、Midway Sunset Monarch、Potter地区、雪佛龙公司的Cymric地区和克恩河(Kern River)地区[81]。

1978年,美国的重油产量为129.5万吨,之后重油产量不断攀升。到1986年,重油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2389万吨。近几年,美国的重油产量有所减少,到2004年重油产量为1721万吨,预计2006年美国的重油产量为1502万吨[82]。

图3.14 1949~2004年美国原油产量区域构成

图3.15 美国原油累计产量

从开采方式来看,EOR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主要用于开采重油,1982年重油的产量占所有EOR产量的98.5%。随着EOR技术不断提高,目前美国EOR产量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图3.16)。近几年,重油在EOR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到2004年,重油的产量在所有EOR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降至52%。

图3.16 美国EOR产量与重油产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