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油价行情

原油还能涨多久-原油价格还能坚持多久了

1.油价真的下跌了吗?收益的是谁?

2.原油价格走势的波动周期及特点?

3.现在已经很少听说“石油枯竭”的说法了,地球还剩多少石油?

油价真的下跌了吗?收益的是谁?

原油还能涨多久-原油价格还能坚持多久了

2014年最出乎意料的,莫过于“跌跌不休”的国际油价。仅半年时间,原油价格遭到“腰斩”,从今年6月的每桶115美元跳水至55美元,“三位数”油价的时代似乎已宣告终结。

油价暴跌的背后,是产油国之间的博弈,也是大国之间的经济较量。沙特坚持不减产打响石油价格战,意图打压美国页岩油热潮,美国则有望趁机摆脱对中东的依赖;委内瑞拉、伊朗感受着暴跌的切肤之痛;西方的舆论号角顺势响起,渲染油价将拖垮俄罗斯经济,正如他们在1998年看到的那样。油价的起起伏伏,也记录着国际政治格局动荡的这一年。

俄罗斯:油价暴跌,拿什么对抗西方制裁?

2014年,卢布大幅贬值再次唤起了俄罗斯人对1998年债务违约的记忆。那一年,卢布在几天之内崩盘,迫使俄债务违约。当年GDP下降了2.5%,工业生产下降3%,粮食产量下降2400万吨。

16年后,似曾相识的阴影再次笼罩俄罗斯。今年3月,克里米亚入俄和乌克兰危机掀起西方对俄的制裁战,以逼迫俄罗斯让步。以牙还牙,俄罗斯则“祭出”天然气这张王牌,以“断气”对抗西方的经济封锁。

然而,下半年国际油价暴跌令这张王牌黯然失色。对于严重依赖原料出口的俄罗斯来说,油价的严重缩水等于财路被掐断。油价的下跌直接削减俄罗斯预算收入,造成赤字增加、预算项目无法执行,进而加剧经济下行压力。俄总理梅德韦杰夫承认,“俄罗斯面临陷入深度衰退的风险”。

俄罗斯会重演16年前的经济崩溃吗?答案尚未揭晓,但不少西方媒体已吹响了“制裁胜利”的号角。就连本人都说,现在领导的国家要应对“卢布汇率的崩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俄罗斯的经济形势证明了在克里米亚的做法是错误的。

俄罗斯将今年的油价下跌形容为美国的“陷阱”。俄罗斯前财长库德林直截了当地说,美国正与原油输出国合谋压低油价,以此向俄罗斯施压,是美国的一个阴谋。

面对油价大跌、西方制裁以及资本外逃构成“完美风暴”,俄罗斯如何逃出暴风眼?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石泽说,俄罗斯有很强的承受和回旋能力,经济不会“崩盘”。且俄罗斯拥有大量外汇储备,更能采取有力的反制裁措施。

“俄罗斯经济拥有良好的基础,即便油价跌到40美元也没关系。俄罗斯经济也将克服当前的危机,这需要多久呢?倘若最糟糕的情况,需要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在今年年度记者会上仍信心满满。在油价动荡的2014,俄罗斯掀起了“卢布保卫战”。

欧佩克:为保市场,忍受“割肉”之痛

今年,一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和非OPEC产油国抢夺市场份额的大战已经打响。抛弃了欧佩克通过限产来保持高油价的传统战略,沙特代之以一项新的政策,即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欧佩克的市场份额。

“无论价格是多少,减产都不符合欧佩克成员国的利益。不管油价降到20美元、40美元、50美元还是60美元,都无关紧要。”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阿里·纳伊米说。

在外界看来,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分析师认为,沙特是在向美国页岩油下战书,以求挫败对其市场份额的威胁。观察人士预计,全球油价持续下跌会快速打压美国的页岩油钻探活动,减慢产量增长并有助于支撑油价。

同时,“阴谋论”也在蔓延—沙特把低油价视为对伊朗与俄罗斯施加更多压力的良机。伊、俄两国在叙利亚内战中支持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而阿萨德是沙特的对头。

但无论“阴谋论”是否真实存在,那些以原油出口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国家,已经感受到了低油价的“切肤之痛”。海湾产油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他们有能力在一段时间内经受住冲击。而那些家底薄弱的成员国,就只能咬牙挺住了。

失去高油价的支撑的委内瑞拉,未来高福利和高补贴将遭遇麻烦。现在,委内瑞拉深受通货膨胀、消费品短缺、犯罪率持续上升的困扰,这些直接影响到马杜罗政权。

伊朗一方面饱受国际制裁和货币下跌之苦,另一方面油价走低令收入锐减,5%的GDP就此流失。总统鲁哈尼摩拳擦掌搞经济重建之际,却被国际油价的重挫束缚住了手脚。在伊核谈判的关键时期,失去了高油价的支撑,谈判底气恐怕也减少三分。

不过,今年“”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攻城掠地,却并未引发原油价格动荡。分析师认为,投资者们渐渐意识到,这些都不会给供应构成燃眉之急。从另一方面来看,原油价格的动荡,不再仅仅受地缘冲突的影响,这一次,经济逻辑战胜了国际政治逻辑。

美国:页岩油改变国际政治格局?

1973年,为了打击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欧佩克宣布石油禁运,造成油价暴涨,令美国GDP增长下降了4.7%,直接促使其转变了对中东的外交政策。自那时起,摆脱对中东的石油依赖成为美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经过多年的勘探和开发,美国页岩油如今终能在能源市场上分得一杯羹,也试图跟沙特分庭抗礼。2009年之前还是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的美国,到2020年却有望跃升全球最大产油国。

新能源会令北美洲成为新的中东吗?如果这一猜想成为现实,美国对中东的依赖和影响会下降、美国在防范地球变暖上的兴趣会下降、欧洲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程度也会下降。随着对石油短缺的担心减弱,美国也会开始探寻新的资源外交。

《纽约时报》的文章称,随着美国对中东的能源依赖的降低,华盛顿在当地承担风险和责任的意愿自然也会降低,至少在这个财政拮据的年代,这种意愿就显得更缺乏依据了。

同时,经济快速发展的亚洲,将成为美国与其他产油国的“兵家必争之地”。对于欧佩克而言,东亚和南亚的需求或许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机遇,预计到2035年,产自中东的近90%石油将被吸纳到亚洲。

为此,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也应运而生。美国前任防长帕内塔说,到2020年,将有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这意味着,美国加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未来一旦扼住重要海峡,亚洲的石油运输就会面临危险。

种种利好,已经令美国媒体将能源视为的一项外交“武器”。《纽约时报》的文章甚至断言,二战结束后,“资源短缺”这个理由一直是塑造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的主导力量之一,如今,由于美国油气行业的技术知识和大胆开拓,世界已经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原油价格走势的波动周期及特点?

与短期原油市场扑朔迷离的价格波动相比,市场可能更为关心原油价格的中期走势。原油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能源,其价格在中期内的持续波动可能将对经济增长造成较大影响。从经济体中的供给方面看,油价的上涨将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上升与产出的减少,进而导致经济衰退;从经济体中的需求方面看,油价的持续上涨将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社会总需求减少,在工资刚性的约束下,劳动力需求也会减少,经济将受到较大影响。美国经济学家汉密尔顿(JamesD.Hamilton)对原油价格变化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研究表明,油价的过度波动会扰乱家庭与企业的支出项目,从而对经济增长形成负面影响。

考虑到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称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景气循环)作为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其一方面反映了经济总体性、全局性的发展趋势,是经济中各方面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会对经济中各个具体的方面形成重要的影响和约束。国际原油市场作为大宗商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跃程度必然也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和约束。在经济进入上升周期时,原油需求逐步增加,消费不断扩大,原油价格将会逐步攀升;当经济进入衰退周期时,需求萎靡消费减缓,原油价格也会出现回落。因此,尽管一方面油价的波动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另一方面经济周期的循环却也会对原油市场形成约束,影响油价的发展趋势。

(二)经济周期循环与原油价格调整的规律解析

我们可以将全球经济自1983年起至今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五个经济周期,其中包括四个较为完整的周期:1983—1988年左右、1989—1996年左右、1997—1999年左右、2000—2007年左右。在每一个周期中,全球经济由前一个周期中的高峰开始滑落,在触底之后又逐步恢复,由衰退走向繁荣。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第五个周期中。

由图5可以看出,在前四个完整的周期中,原油价格的变化与经济周期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每一轮经济的复苏与增长都带动原油价格的上涨,而每一轮经济的衰退又导致油价的下跌。在当前所处的经济周期,这一关系更为明显: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深陷衰退,进入下行周期,原油价格也急剧下跌,纽约商品交易所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由2007年末的93.9美元,桶跌至2008年底的41.8美元/桶,跌幅达55.5%。

此外,全球原油消费大国个体的经济周期对原油价格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以美国为例,2003年以来,伴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纽约商品交易所WTI原油期货价格也持续震荡走高。在增长周期中的几次经济快速上升阶段,原油价格也随之急速上涨。2007—2008年美国经济结束增长周期,进入下行周期。虽然受市场预期等短期因素的影响,原油价格一度冲高至145美元/桶,但在经历了短期的震荡之后,原油价格最终受到经济周期的约束,开始急速下跌。2008年底WTI原油期货价格跌至58.7美元/桶,跌幅达59.5%。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企稳,美国经济逐渐走出衰退,原油价格也随之回暖。2009年第3季度美国GDP季环比年率为2.8%,接近危机前经济增长水平,原油价格也回复至70—80美元/桶区间,与2007年第2、3季度基本持平。

(三)复苏周期的来临与原油市场的中期走向

在经历了2007—2008年的下行周期之后,2009年全球经济恶化趋势减缓,并逐渐走出衰退泥潭。2010年初以来,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急剧震荡,但整体来看全球经济的复苏趋势仍未扭转。根据IMF的预测,全球经济将在经历了2009年1.06%的收缩之后进入复苏周期,2010年、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3.10%、4.19%、4.56%和4.54%。在经济复苏周期,全球经济将逐步回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能源市场需求逐步上扬,投资增加,生产扩大,原油的开采和提炼也将大幅增长。从中期看,伴随着经济由复苏走向繁荣,国际原油价格也将再攀新高,国际原油价格140美元/桶的关口也许会再次突破。

四、国际原油市场价格走势对我国的启示

自1997年我国原油定价与国际接轨以来,国际油价与国内油价之间仅为一种单向价格影响机制:国内油价被动接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石油进口大幅增长,国际原油市场的剧烈波动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逐步提升。一方面,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将增加我国外汇支出,影响贸易盈余,同时还会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推动物价指数升高。另一方面,国际油价的大幅下降有可能对我国石油行业形成较大冲击,前期大量购买原油的企业可能会因为价格下降而遭受巨额的账面损失,而石油开采企业也会因为国际油价对国内油价的影响而盈利受损,并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其他部门,给国民经济运行造成较大风险。因此,我国应根据国际原油市场的长、中、短期的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采取措施预防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可能形成的各种冲击,维护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从长期看,可耗竭资源模型对国际原油市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国石油开发企业应不断壮大实力,坚持“走出去”,不断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努力避免在未来原油紧缺睛况出现后受制于人。与此同时,我国还应大力推进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寻找适宜的石油替代品,减轻未来能源瓶颈对经济增长的压力,在未来全球能源竞争中取得主动优势。

从中期看,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改变了全球经济的运行周期。在经历了持续的衰退之后,全球经济渐进复苏,但危机的持续影响尚未结束,主权债务、银行资产等各种风险仍未消除。受经济周期因素影响,原油价格处于一种中期调整阶段,难以实现有力的价格突破。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一阶段,消化金融危机前后国际原油市场剧烈震荡对国内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抓住机会、预先布局,为未来经济周期转变、原油价格出现明显趋势做好准备。

从短期看,考虑到投机因素对原油价格的影响,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国内外油价联动机制,逐步改变被动接受国外油价变动的影响,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维护我国的利益诉求。此外,我国也应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国内期货市场建设,借鉴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有益经验,推出各种原油期货品种,形成合理的原油价格形成机制,避免油价的剧烈波动。

现在已经很少听说“石油枯竭”的说法了,地球还剩多少石油?

21世纪初,一部分人开始预感到人类 社会 当中的石油资源已经面临枯竭。认为 到本世纪中叶,石油产量将大幅度的减少,因此抛出了所谓的石油峰值理论。

通常意义上,传统的油气资源由海上和陆上两种方式开采。开采中通过一些自然压力或者人为手段向油井中注水,注气从而迫使石油浮出水面进行开采。

客观上看石油峰值理论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更深层次上看它却并不适用于一些非常规的能源。像如今的一些油页岩、紧缩岩甚至是一些近海地区的石油资源都并不适用于石油峰值舆论。

实际上,石油峰值理论的支持者也并不是肯定的认为石油资源会在短时间内耗尽,从而导致全球的能源紧张危机。相反在他们看来,容易开采的油田将在顶峰之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而原油价格则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稳中上涨的趋势,在未来随着中国、印度,南非的一些新兴市场的不断崛起,未来石油价格还将有可能进一步的上涨。

虽然说石油峰值理论并不意味着在未来油气资源的价格会上涨到令人却步的程度,然后必须肯定的是在未来石油资源的价格也将与现代相比有较大程度的涨幅。而以前廉价油料时期也将一去不复返。

作为石油峰值理论,其中最大的一个核心就是如何计算出地球未来石油能源的产量。

因此它更多的像是一个数字 游戏 ,除了需要了解过去人类 社会 所需要的石油总量,还需要对当前人类石油生产量做一个详细的计算。对人类目前已知的全球石油储量做一个统计,虽然说在过去人们经常能够很轻易地得到石油的产量报告。

然而近年来对于各国石油资源的统计报告却是知之甚少,许多国家甚至将本国油气资源的储量当作是高度机密。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无法知晓,早在2010年国际能源署的年度《世界能源展望》就做过推测。

全球常规原油产量的峰值可能发生在2006年,当时日产量为7000万桶。

石油作为目前人类 社会 最主要的能源来源,那么一旦未来没有了石油又会发生什么呢?首先,目前人类已知的各种基础交通工具和生产 社会 建设都是高度依赖石油资源的。一旦石油资源面临枯竭,那么短时间内人类将无法适应这一情况。

据相关资料统计,从1965年到2005年人类对原油需求量提高了2.5倍。而我们使用的天然气也是1965年的三倍,煤炭也是1965年的两倍之多。由此可见至少在目前人的 社会 ,依旧高度依赖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

特别是石油, 除了基本上经过提炼之后能够产生汽油之外,其剩余的相关衍生品也是人类当中所不可或缺的存在 。如我们生活当中的食品、材料、衣服、电脑、手机、药品等都直接或间接地需要原油和其他化石燃料进行部分生产或运输。

甚至是像天然气这样的一些资源,还是人类制造领域的重要原料。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些不可再生资源,人类的生存都将面临一个极大的挑战。

如人类目前的机械工具,小到一个摩托车,大到一艘航空母舰无一例外地都需要石油。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了石油这一主要的动力来源,人类的交通工具将会面临全面的停滞,这样的后果也是不可想象的。

近年来随着石油地位的越来越凸显,许多人也开始纷纷猜测:地球如今的石油资源,能否坚持人类 社会 的发展石油,真的会被人类所消耗殆尽吗?

实际上,客观上看石油等矿产资源被人类 社会 消耗殆尽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少的。从上文我们也可以知道, 如今人类 社会 更多的开采的更是比较容易开采的油气资源 ,而一些难度比较大的矿产油气资源,人类迄今都没有进行过多的开采。

在未来,随着这些比较容易开采的油气资源消耗殆尽,那么人类未来也必将会想办法来进一步开采。这些难度相对较高的黑色能源资源,要知道只要有需要就会有利益。也将会触动人类 社会 生产的不断变革,从而促使人类对自然能源的不断 探索 和开采。

在此之前英国石油公司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就曾做过估计。 目前人类 社会 的石油储量已经能够维持到2070年这个时间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石油储量是取决于人类目前现有的开采工具而进行的一个判断。

随着 社会 的不断变革,但未来人类对能源开采工具的不断发展,使得人类未来石油的储量也有可能进一步的刷新。然而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依旧不能够完全放松警惕。虽然说地球上目前还有众多人类没有开采的能源资源,然而这些矿产资源并不是全部都能被人类所利用。

例如在全球能源储备当中,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利用率较低,甚至无法被利用的中油和酸油。而这些能源资源人类要想提炼它们就需要消费高昂的成本。

虽然在之前有传言人类底下有众多的页岩油,然而这种物质也由于其开采难度大、成本高昂实际上真正能完全被人类所使用还需要非常长的一个时间。以至于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都无法真正地利用页岩油。

著名的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曾在俄罗斯无机化石油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理论。在他看来:地球地壳当中富含很多碳,某些条件下他们又可以转化为碳氢化物,这又与石油当中所含的物质相同。因此在他看来,地球未来也会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石油资源。

在他看来太阳系各个行星当中都有大量的碳,而行星形成的原始物质当中都富含大量的碳氢化合物。而据他估计, 目前仅渗入地球表面的碳氢化合物数量就足够人类 社会 用2000万年的时间 。当然如果随着未来人类 社会 开采技术的进步,那么这一时间还将有可能进一步的延长。

从上述的观点当中不难可以看出,他对人类未来石油等矿产资源储量依旧是十分乐观的。未来石油的供应量将很可能远远超过需求量。

现如今人类 社会 为取代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地位,纷纷开展了一系列如核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的研发和利用度。

虽然从目前的市场份额来看,石油和天然气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在世界能源市场依旧是占据着主要部分。然而 如今世界多国都已经开始纷纷的倡导使用新能源 ,而这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各国人民对新能源的兴趣和支持。

以美国为例,虽然说如今的新能源受到了美国政府高度的重视。但在美国能源市场上80%以上的人员还是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

而新能源在使用效率和成本上都要大大高于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虽然说政府靠着一系列的补助和财政支持试图增加消费者们进一步选择新能源。

但根据经济学的供求规律来看,这是将价格推低到与石油等矿产资源相竞争的态度。这将使得众多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代替品开始持续地蓬勃发展。

未来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发展究竟如何,我们目前依旧是无法预见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更多的方法来更有效地利用这些矿产资源到2070年。

届时随着人类 社会 的不断进步和开采能源手段技术的发展,人类或许又会将找到一个新的方式来开采地球上的矿物能源。

石油顶峰理论迄今为止已经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广泛讨论,在一部分狂热的支持者看来:随着油价的上涨和石油产量的降低,在21世纪中叶人类 社会 也将发生巨大的改变。

以石油为基础的经济将在21世纪中叶受到彻底的瓦解 ,而人类对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届时也将逐渐地减少,从而更多的使用高效清洁的能源来代替。那么事实又真是如此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