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俄罗斯石油价格战-伊朗石油涨价
1.油价暴跌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2.历史油价怎么查
3.石油七姐妹的形成发展
4.原油价格下跌原因有哪些?
5.国际油价闪崩,大幅度下跌是何缘故?
油价暴跌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你指的是今年年初这个油价暴跌吧?!
这个事情意味着什么?从国家大局来说有三大利好:
首先 国际油价下跌,利好于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原油的依存度非常高,无论是工业生产、交通运营还是家庭消费等方面,每天的油料消耗量都是惊人的。据美银美林估计,油价每下降10%,中国GDP增速将提高约0.15个百分点。所以,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经济恢复有利。
再者,因全球经济不景气,国际油价出现大跌,可以带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这样可对冲一下国内目前居高不下的物价,如果国际油价下跌,势必会拉低我国原油进口和转化成本,导致成品油价格下降,进而传导至各行业消费的方方面面,大幅拉低整体经济运行成本,
最后,国际油价下跌,促进国内消费增长。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原来我们的92汽油价格曾达到过8元/升,现在价格只是五块多,相比较下降了20-30%。当然,进口油价下跌,会使很多行业的生产成本降低,相关商品价格也会下降,这样有利于刺激国民消费。
当然,国际油价下跌虽然可以拉低国内经济运行成本和消费成本,但是短期对我国能源结构改革还是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国际油价大跌,很多国人都会增加汽车出行次数,除了会增加道路堵塞,而且国内成品油质量不佳,大家都增加汽车出行次数,环境会受到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的快速应用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新能源车产业链,正是因为节能减排的大力实施,新能源车保有量稳中有升,这才推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快速发展,而油价下跌势必会提高人们购买燃油车的兴趣和需求。新能源车的前景不容乐观。
所以呢,综上所述,油价暴跌有好有坏,总体来说利大于弊,经济恢复正常后,油价也会慢慢上升?
历史油价怎么查
2,2008年油价每升多少元
2008年平均油每升6.3元。2008年,国际油价历史最高点为146.08美元/桶,欧盟每升约14.8元,而当时北京地区油价为6.2元/升。现在国际油价在80美元每桶,现在的油价92号汽油8元左右,那么如果国家原油价格恢复到08年的水平147美元每桶的话,我们的油价不是要到15元每升,很多国际原油专家预测,到年底国家原油价格可能会上涨到100美元每桶,到年底我们的油价可能会涨到10元左右。
3,国际油价历史最高价
历史原油最高价147.91(2007年)
据说在未来5年要上涨到10元/升,与国际油价接轨,目前欧洲汽油价格在1欧元左右/升.
4,那年油价145美元
2008年7月1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创出147.27美元/桶的历史高点,是在2008年油价145美元/桶
搜一下:那年油价145美元
5,历史上国际油价最低是多少美元一桶
历史上最低的时候 一桶油还不要 2美圆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1盎司黄金兑换30桶原油,在解体前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圆
23.1
当前油价布伦特原油 $52.47纽约轻质油 $49.51
6,国际油价波动的历史与近来趋势
面对今天的开门长阳,操作上可注意几点:A、大盘已经开始进入3300-3500点区域,理论上已经进入这里上涨的波段高点区域,也就是说已经开始进入风险区域,明后天有望出现冲高回落的走势B、今天中小板指数同样走出中长阳,而创业板出现下探年线后的回升,这里指数的分化原因已经讲过,那关注中小板指数能否站住5600点一线,这里将决定个股的反弹能否延续
主要还是几个产油国的平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7,从1949年到2008的石油价格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 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此次危机成为70年代末西方全面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从2002年的每桶20多美元涨至目前的每桶140美元左右,6年间,国际油价涨了6倍多
61元
8,历史上哪年油价最高
目前,国际市场原油计量单位一般为“桶”。1桶约合159公升。以世界平均比重的沙特阿拉伯34度轻质原油计算,一吨约合7.33桶。 现代石油工业诞生后的约一个世纪里,美国始终垄断着国际石油市场。二战后,中东石油产量猛增,世界石油中心逐渐从北美转向中东。这一时期原油价格低且平稳,1945年原油标价为每桶1.05美元,1960年为1.90美元。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产油国采取了减产等举措,使油价在不到3个月内从每桶约3美元猛升至约11美元,从而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这场危机导致全球出现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1978年底,伊朗政局剧变使其石油日产量从580万桶猛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市场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从每桶13美元飙升至34美元。 1980年,伊拉克对伊朗开战,油价涨至每桶38美元(按照实际购买力,这一价格相当于目前每桶100美元以上),从而催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198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开始实施生产配额制,力求“限产保价”。但这种做法导致欧佩克成员国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价格战,油价1986年第二季度一度下泻至每桶六七美元。 1990年8月,海湾战争爆发,其间国际油价升至每桶40美元。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突发,欧佩克由于错误地判断形势决定增产,导致油价暴跌。1998年底国际油价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 1999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回升,2000年3月回升至每桶34美元。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油价进一步攀升。2004年以后,油价涨势一发而不可收。2008年1月2日,油价攀上每桶100美元高位。
石油七姐妹的形成发展
石油“七姐妹”即七大石油公司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七姐妹”初步形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20年代)
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的石油溪旁诞生了美国也是世界的近代石油工业。1870年出现了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不到20年,标准石油公司成为美国第一家行业垄断性的石油托拉斯——标准石油托拉斯,也是世界第一个石油“巨头”。19世纪80-90年代,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80%,而标准石油托拉斯控制着美国30%的石油产量、80%以上的原油管道运输以及85%以上的石油炼制和油品的生产、出口。它在美国本土各州建立了地区性子公司。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当初就是标准托拉斯(公司)在新泽西州、纽约州、加利福尼亚州的子公司。
标准石油公司的垄断,引起了政界、媒体界的不满,从19世纪90年代起,标准石油公司不断受到诉讼。1911年,在罗斯福总统的主持下,美国最高法院裁决标准石油公司解体为各自独立经营的34家地区性、专业性子公司。
分离出来的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继承了标准石油公司一半的资产,仍然是美国第一大石油公司。它的下游(炼制和销售)业务很强,而上游(勘探和开发)业务很弱。20世纪20-30年代,它先后兼并了卡特石油公司和汉伯尔(Humble)石油公司,把它们变为自己的上游子公司,掌握了得克萨斯州等地相当数量的石油资产。与此同时,在北边它持有加拿大第一大石油公司——帝国石油60%的股权;在南边它进入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在1932年购买了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阿莫科)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大量石油资产。这样,到30年代后期,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不仅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炼制商、第一大油品销售商(营销网络遍及西欧、东南亚、北美),而且成为第一大原油生产商,确立了它在“七姐妹”中的老大地位。
纽约标准石油公司本来是洛克菲勒石油托拉斯开拓海外市场的专业子公司,它的灯用煤油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市场,品牌叫“美孚”。它的最大优势在下游,早就在欧洲、亚洲建立了销售网络体系。纽约标准石油公司从“标准大家庭”独立出来后,不久便与真空石油公司合并,成为一家“有下无上”的石油公司。20世纪20年代,它收购了当时美国一家名为马格诺利亚的勘探公司,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
同是标准石油公司中分离出来的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原本是“标准家族”在加州的地区性的是上下游一体化的公司。它的优势在上游,1919年它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上游公司之一,石油产量占到全美产量的26%。
另外两家美国石油巨头“出生”于得克萨斯州南部的纺锤顶(Spindletop)油田。1901年,这里的高产井喷涌出的强大油流,促使上百家石油公司一下子涌现出来,其中只有属于得州本地资本并且得到政界支持的得克萨斯公司(即后来的德士古)和梅隆家族的海湾石油公司,顶住了标准石油公司的压力成长起来,依托得州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大量油气发现,成为有实力向海外发展的两家美国石油公司。
壳牌集团在印尼(当时是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起家。其母公司有两家:一家是皇家荷兰石油公司,1886年在印尼苏门答腊岛上找到并开发印尼第一个油田,建立起印尼第一座炼油厂、第一条输油管线和第一座码头。另一家母公司是英国的壳牌运输贸易公司,靠运输、销售俄国巴库石油起家,1896年在婆罗洲找到一个油田,建了一座炼油厂,并在远东有庞大的石油运销体系。1907年,这两家公司合并,组成皇家荷兰—壳牌集团。20世纪20年代初,它兼并了墨西哥之鹰石油公司,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墨西哥的第一大石油公司;它在委内瑞拉取得大量石油租借地,20年代在马拉开波湖以东发现了大油田,成为委内瑞拉(3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大产油国)第一大石油公司;与此同时,它进入罗马尼亚(当时欧洲第一大产油国)、美国(当时美国原油产量占世界产量一半以上),最终成为最国际化的上下游一体化的跨国石油巨头。
英国石油公司发迹于伊朗。它是在中东找油的第一家石油公司。由于中东石油的战略地位,英国政府在其中投资,并控股40%。它随着中东(尤其是伊朗)石油工业的发展而壮大。
到20世纪20年代,这七家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互相竞争,20年代中期发生了大规模的价格战,对各方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七姐妹”的“联姻”与卡特尔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末—50年代初)
在这个阶段,“七姐妹”在世界各主要产油国(尤其是中东)互相“联姻”,结成了广泛的、多层次的关系网,结成了共存共荣的利益共同体——垄断资本主义石油市场的卡特尔。
这个卡特尔的“奠基式”是1928年由壳牌***发起的阿克纳卡里会谈。在这次会谈中,壳牌、BP、新泽西三家石油公司达成了瓜分世界石油市场的“阿克纳卡里协定”,并且就世界市场的原油价格商定了一个“法则”——以美国得克萨斯海湾出口原油的价格加运费为基准。这是一个有利于七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中东找油的规则,它在任何时候都将保证成本高的美国原油生产商有利可图,并使拉美、中东各公司由于其原油生产成本低而获利更多。随后,“七姐妹”的其他四家都参加了“阿克纳卡里协定”。
同在1928年,在美国政府“门户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英国政府被迫“开放”美索不达米亚的石油资源,改组土耳其石油公司为伊拉克石油公司,由新泽西与美孚(最初还有海湾等公司)组成的近东开发公司、法国石油公司、BP和壳牌各持有23.75%的权益,其余5%权益留给土耳其石油公司的创始人古尔本基安。这是英美石油公司首次在一个产油国家联手投资,共享资源。竞争者在这里成了合伙人。根据它们的秘密协定(“红线协定”),在原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范围内,各公司不得独自开发其石油资源。后来,伊拉克石油公司取得了在卡塔尔、阿联酋(主要是阿布扎比酋长国)的独家经营权,从而使这五家石油公司共享卡塔尔、阿联酋的石油资源。
1932年,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在巴林找到了油,并且获得了沙特阿拉伯的一片租借地。它把得克萨斯公司拉进来,双方各持股50%,组成合资公司——美国阿拉伯公司(简称阿美石油公司,Aramco)。1948年,经过一番勾心斗角的争斗,美国另两个巨头——新泽西标准和美孚公司撕毁了“红线协定”,加入对沙特阿拉伯的开发。控制了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的阿美石油公司成为上述四家公司共有的子公司。
1934年,美国海湾石油公司与英波石油公司联手,取得覆盖科威特全境的石油租借地,组成对半合营的科威特石油公司(KOC)。
1954年,美英政府策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主张国有化的伊朗摩萨台政府,取代英国石油公司在伊朗“一统天下”的是美欧石油公司集团——伊朗石油参股者财团。英国石油公司保留40%股权和作业者的地位,壳牌获14%的股权,五大美国公司——新泽西标准、加利福尼亚标准、德士古、美孚及海湾各得7%的股权,另外9家美国小公司共享5%的股权。伊朗保留了“国家所有”的空壳。
除在上述中东地区互相“联姻”之外,1933年,壳牌与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达成协议,按50∶50比例合资,组成壳牌—埃索(Shell-Esso)公司,在欧洲开展上游活动。1938年,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同德士古把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的石油资产合并,组成加德士(Caltex)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与美孚联手,把在印尼的资产合并,组成Stanvac公司。为了共同开发尼日利亚资源,壳牌与BP组成Shell-BP公司。在拉美的委内瑞拉,海湾石油公司把它的子公司梅因格兰德公司的一半股权让给了主要对手新泽西标准和壳牌公司。
这样,到20世纪50年代,这七大石油公司就已经编织起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结成了“联姻”式、共为母公司的亲缘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皆荣、一损皆损、共存共荣的利益共同体,一个实实在在的卡特尔。 “七姐妹”快速发展(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50-70年代,是“七姐妹”快速发展的时期,它们迅速壮大成为实实在在的“巨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七姐妹”在中东发现了几个大油田,没有来得及开发。中东石油工业的大发展是在50年代前后开始的。
伊朗于1928-1938年相继发现了加奇萨兰和阿贾加里两个特大油田,并在“二战”后正式投入开发。1958年和1963年又先后发现阿瓦士和马荣两个特大油田。由此,伊朗石油产量不断攀升,1943年为1009万吨,1950年达到3226万吨,1963年达到5349万吨,1970年达到1.0545亿吨,1974年超过3亿吨。
伊拉克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是基尔库克油田,“二战”后才全面开发。1953年和1961年又先后发现鲁迈拉和北鲁迈拉两个特大油田,以及一批亿吨级(可采储量)大型油田。伊拉克战前最高年产量约400万吨,1952年突破1000万吨,1954年跃上3000万吨,1963年突破5000万吨,1971年达到8327万吨。
阿联酋1958年发现乌姆谢夫大油田,1964年发现扎库姆特大油田,另有一批亿吨级大油田。阿联酋1959年开始产油,1968年产油2400万吨,1971年达到5000万吨。
沙特阿拉伯1938年到1972年相继发现可采储量亿吨以上的大油田17个,其中10亿吨以上的特大油田7个,特别是加瓦尔油田,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可采储量超过100亿吨。沙特阿拉伯1945年产量只有288万吨,1950年为2665万吨,1960年达到5000万吨,1965年突破1亿吨,1970年已接近2亿吨。
整个中东地区1945年的石油产量为2565万吨,1956年达到8600万吨,1955年1.6亿吨,1960年2.6亿吨,1965年4亿吨,1970年高达6.87亿吨。
中东油田的特点是储量大、油层厚、单井产量高。美国平均单井日产量为12桶(1.64吨),委内瑞拉平均单井日产量为225桶(30.8吨),而中东平均单井日产量是5000桶(685吨)。
1953年,来自中东的利润,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和德士古都是1.1750亿美元,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6550万美元,海湾石油公司7600万美元,纽约标准石油公司3559万美元。
1957年,来自伊朗的利润,BP 8970万美元,壳牌2660万美元,新泽西等5家美国石油公司各1520万美元。
在1948-1954年的7年里,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从亚洲(主要是中东)赚得了6.45亿美元的利润。其中,1954年一年获得利润1.17亿美元,而它在亚洲的投资总共只有1300万美元。同一时期,它在亚洲的资产累计达3.85亿美元,每投入1美元,可以积累29.61美元。
七大石油公司的实力增加之快由此可见一斑。1972年,在世界最大公司排名中,按资产额排名,七姐妹都在前11名以内,其中新泽西标准第一,壳牌第二,资产额分别为215.58亿和200.67亿美元。按营业额排名,它们全在前15名以内,新泽西标准、壳牌分别位居第二、第四,各为203.975亿和140.6亿美元。按资产额计,其余五姐妹第三至第七位的排序依次是德士古、海湾、美孚、英国石油、雪佛龙。其中老七雪佛龙的资产为84.84亿美元,营业额为57.11亿美元。
原油价格下跌原因有哪些?
油价暴跌的原因主要有:
1、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谈判破裂,沙特宣布增产石油,俄罗斯也互不相让,也要增产石油,导致石油暴跌;
2、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国采取紧急措施,封村封城,有的国家封上了国门,经济活动处于半停止状态,世界贸易中断,国际游轮停摆,石油消费税减,导致石油暴跌;
3、最近两年因为新能源的大量应用,以及美国页岩气开采技术的成熟,石油消费总量占比逐年下降,导致沙特和俄罗斯加快了开采速度。
温馨提示:
1、以上解释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
2、所有金融类衍生品的投资都具有风险性,对于投资者的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不适合没有专业金融知识的投资者。除了基础的金融知识外,投资者还应做到自身风险承受的控制,不可盲目的进行投资。
应答时间:2022-01-1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国际油价闪崩,大幅度下跌是何缘故?
近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有媒体报道:“截至5月31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3.21美元,收于每桶69.46美元,跌幅为4.42%;7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3.41美元,收于每桶73.54美元,跌幅为4.43%。”
国际油价闪崩,在我看来主要是以下四方面因素影响:
首先是原油需求的减弱。随着新能源汽车(特斯拉、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的强势崛起,购买汽油车的受众在进一步减少,这也使得国际原油需求减弱。当供大于求的时候,油价下降也是必然的。
我身边的朋友,平均每4个开车的人中有1个是驾驶电车的。而且长期来看,电车或许有可能会进一步替代燃油车。之前欧盟不是就提出要在2035年开始停止销售燃油车,加大普及电车的计划嘛!虽然不太现实,但这也间接表明电车取代燃油车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其次是产油国产油量的增加。在前面我们也说过原油的需求已经逐年在减少,按道理来说这个时候产油国的石油产量也应该对应削减。可类似于沙特这样的产油大国,为了保障财政的收入,打破了先前签订的“减产协议”,不仅不减产反而加大石油产量的生产。
另外,俄罗斯因为担心石油产量减少,国家经济难以维持,还让美国获利(美国也是石油一大生产国),干脆也不减产了。虽然销售欧洲受到限制,但是他最终找到了中转站,通过“中介”进行售卖,销量不减反增。
还有就是价格泡沫。当下的国际社会形势极度不稳定,社会恐慌情绪进一步蔓延。俄乌战争持续时间超过一年,中东地区战乱不断,西方内部的不和谐等,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石油价格进一步萎缩。国家资金都在进一步拢缩,用于保障社会的运行,其他项的支付在对应减少。
最后就是美联储的激进加息。为了缓解美国国内危险的经济形势,巩固美元地位,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目前仍未看到加息结束)。美联储加息导致硅谷银行、签名银行邓银行的破产,银行挤兑引发流动性危机。
而作为风险性质产品,石油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叠加市场需求减弱,导致了原油价格的大幅度下跌。同时由于美联储是否进一步加息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普遍处于观望状态,投资购买情绪低下,因此油价何时能够回升也是个未知数。
油价下降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有效降低国家进口石油的成本,当然我们日常加油的费用也减少了。但是油价下降也会使得与之关联的产业链商品价格下跌,尤其是对中石化、中石油会造成巨大冲击。
目前来看,油价下跌仍将继续,回到5元时代也不是不可能,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